(二)實用類文本閲讀(12分)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4~6題。一代儒宗馬一浮郭繼民學者劉夢溪曾以“高人逸士”評價...

來源:國語幫 7.22K

問題詳情:

(二)實用類文本閲讀(12分)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4~6題。一代儒宗馬一浮郭繼民學者劉夢溪曾以“高人逸士”評價...

(二)實用類文本閲讀(12分)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4~6題。

一代儒宗馬一浮

郭繼民

學者劉夢溪曾以“高人逸士”評價馬一浮。馬一浮幼年時的“本是仙人種,移來高士家”的詩句似乎預示了其高人的走向。

馬一浮幼年時即智慧過人。初始隨母親學文,母喪後他的父親請名仕鄭舉人來教。後舉人辭館,理由是這孩子才智超老師。父親從此不再延師,聽任自學。馬一浮一生閲書無數,且過目不忘,被喻為*20世紀的“讀書種子”。李叔同説:“馬先生是生而知之的。假定有一個人,生出來就讀書,而且每天讀兩本,而且讀了就會背誦,讀到馬先生的年紀,所讀的還不及馬先生的多。”

青年馬一浮在赴美期間,廣泛涉獵了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人哲學、社會學等著作。後轉赴日本學習日文和德文,並攜德文版《資本論》回國。據資料顯示,馬一浮是將《資本論》原版引入*的第一人。*當時的世界地位及西方人對*的歧視促其寫下了“淪海飄零國恨多”“國命真如秋後草”的詩句並最終東歸。回國後,馬一浮依舊熱衷西學,翻譯了《堂吉訶德》《*罪惡論》等著作。自1906年起,他正式轉向國學,並在廣化寺潛心讀書。三年內,他讀完了36400餘冊的“四庫全書”,並做了大量筆記,為其日後的國學研究夯實了基礎。

馬一浮的詩歌造詣極高,從11歲的神童詩到臨終的絕筆詩,皆融入其*情與學問。他11歲即能依題限韻作出好詩。臨終作《擬告別親友》詩雖短短四十言,但集儒、釋、道為一體,詩歌情感真摯,非有真*情者不能作出。熊十力早年曾評價説:“馬一浮的學問,能百家之奧。其特別之表現在詩,後人能讀者幾乎等於零。”

馬一浮的書法亦精純,他擅長草書,精於篆隸,風格凝練,法度謹嚴。書法家沙孟海曾説:“展玩馬先生遺墨,可以全面瞭解他對歷史碑帖服習之精到,體會之深刻,見解之卓越,鑑別之審諦,今世無第二人。”除精通書法外,馬一浮亦精於篆刻藝術,通於畫理。沙孟海評價其印風:“朴茂高雅,純用漢法……古意新姿,韻味無窮。”至於繪事,馬一浮雖少踐行,但也提出了卓然洞見。他認為,繪事需要有兩種準備:一是對藝術史的考察,二是對藝術理論的理解。作為“遊於藝”的繪事最終應“歸於仁”,以達到“以胸中至美至善之理想,改正現實之醜惡。”

1907年他曾表達了這樣的心願:“欲為儒宗,著秦漢以來學術之流派;為文宗,記羲畫以降文藝之盛衰。”自此之後,他以傳承儒學、“續接聖賢血脈”為己任,不為時局、世俗所動,終成一代醇儒。梁漱溟評價他為“千年國粹,一代儒宗。”

蔡元培曾請馬一浮去*大學任教,因不同意北大反孔、廢經的教學理念,馬一浮婉拒之。抗戰期間,他為了保留一點儒家的種子,以傳統儒家禮教的模式創辦了一所書院——復*書院。他提倡精英教育,純然以求學問道、傳承聖賢血脈為目的,並不考慮學生是否能因此“謀職”或就業。此主張與熊十力產生了分歧。馬一浮研儒,不在於義理,而在於復“*”。馬一浮嘗言,“我不會做官,只會讀書”,可謂其志堅*醇的體現。

馬一浮認為,儒學的真諦在於“指歸”自己,他真切指出:聖賢唯有指歸自己一路是真血脈。真儒者在於切身踐行居敬存誠、涵養察識的功夫,而不在於言説。如果學人不能實下工夫、自治病痛、向上提持、自顯*德的生命進路,那麼多學何益,多説何益?

他的學術要旨就是“六藝統攝一切學術。”他認為,“六藝皆史”的主張“流毒天下,誤盡蒼生”,“學者須知,六藝本是人*分內所具的事,不是聖人旋安排出來的。”若把六經堪稱史學甚至是考據學,那麼心*之學就將蜕變,失去了其存在的意義和價值。馬一浮所説的“統攝”,指融會貫通之義,它不僅僅是發生於六藝之間,即所謂《易》統《禮》《樂》,《春秋》統《詩》、《書》等,而且六藝還可以統攝西學。“西方哲學所説的真、善、美,皆包含在六藝之中。《詩》是至善,《禮》、《樂》是至美。《春秋》是至真……若是西方有聖人出,行出來也是這個六藝之道,但是名言不同而已”。雖然其觀點值得商榷,然而,他對傳統文化所持的態度是值得肯定的。

馬一浮終生追求並踐行《易經》中“語默動靜,貞夫一也”的境界,縱觀其潔淨精微的人生歷程,他已進入化境之中,正可謂:“*醇智商,道深行逸。默然不説,其聲如雷。斯人已逝,精義常存。一代宗師,千古國粹。”                                  (選自《社會科學報》,有刪減)

4.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不恰當的一項是(    )(3分)

A.馬一浮啟蒙早,幼年跟着母親學文,才智極高,以至於後來他父親請來的鄭舉人也辭館不教,父親也不延師。

B.文章的題目是“一代儒宗馬一浮”,但在行文的過程中卻寫到了他對西方之學的熱衷,這樣寫有遊離文章主線之嫌疑。

C.精通藝術和儒學的馬一浮曾將二者聯繫起來,他認為繪事最終應歸於仁,達到心中的至美至善之理想,改正現實的醜惡。

D.馬一浮對*傳統文化高度肯定,提出“六藝統攝一切學術”,認為六藝之間有統攝關係,西學也合乎六藝之道,作者肯定了他的態度。

材料多處引用他人對馬一浮的評價有何作用?請舉例簡要説明。(4分)

有人認為馬一浮人生能有大成,這與他讀書特別多、中西結合是有關聯的;也有人認為這與他自己的天賦有更大關係。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5分)  

【回答】

4.B

5.①多處引用,豐富傳主形象,體現了作者對傳主的讚美和敬仰之情。如:引用熊十力的評價,意在突出傳主的學問之深,詩歌造詣極高;引沙孟海的説法,高度讚揚了傳主對歷史碑帖研究的獨到,知曉其書法精純的因由;引梁漱溟的評價旨在突出傳主在我國儒家學派的宗主地位;引文末的讚語,是對傳主終生追求並踐行“語默動靜,貞夫一也”的肯定與敬佩;(任舉一例即可)(2分)②豐富文章內容,增強傳記的真實*、可信度(1分)。③運用側面描寫表現傳主形象,使讀者對傳主有更全面的瞭解(1分)。

6.示例1:能成一代宗師,應該是與讀書有特別大的關係。①起始就跟隨母親學文,有了良好的習慣。②讀書之多,無有能及。曾經讀完36400餘冊的“四庫全書”,這為他的國學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③東西結合。他學習了西方文明,翻譯研究了西學,並認識到西學和東方之學的關係。西學生活為後來得出“六藝還可以統攝西學”的結論打下了基礎。後來認為西方哲學所説的真善美,皆包含在六藝之中,肯定了傳統的文化。(觀點明確1分,分析一點2分)

示例2:能成一代大師,更源於他自身的異人天賦。①他的智慧過人,就説明了他的天賦異人,所以他的老師鄭舉人就辭館了。②他的過目不忘,是一般人企及不了的。一生閲書無數,被譽為“讀書種子”。③詩歌造詣極高,後人能讀者幾乎等於零,説明他的天賦之高。精於篆刻藝術,通於畫理,書法亦精純,被評價為“千年國粹,一代儒宗”,這些方面的成就説明了他的天賦是無人可及的。

知識點:實用類文本閲讀

題型:現代文閲讀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