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與虛無》經典語錄

來源:國語幫 2.3W
《存在與虛無》經典語錄

薩特對哲學發生興趣,是在1923年讀柏格森的《給意識的直接材料》之後,他認為“哲學真了不起,可以教人認識真理!”雖然薩特的思想一生都在變化,但他始終以“人”做為他的思考焦點。因此薩特把他的存在主義稱作“人學”。在薩特看來,自由是人存在的基礎,人之所以比物高貴,正是因為人可以自由地決定自己的存在,自由地選擇自己的本質。因此薩特提出來:存在先於本質。弄清楚“存在”、“虛無”、“自由”和“他人”的關係,就基本理出了《存在與虛無》的精神脈絡。

《存在與虛無》分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論述虛無問題;第二部分論述為自身的存在;第三部分論述為他人;第四部分論述有、做和存在。

薩特將存在分為“自在的存在”和“自為的存在”兩種。一塊石頭是一塊石頭,一點也不多,一點也不少。就石頭來説,它是其所是,這件事物的存在總與它本身相合,這就是“自在的存在”。“自為的存在”實際是指人的存在。在薩特看來,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未來的我不一樣,我的意識總在不斷地發生變化,人正因為有意識,所以人的本質就不固定。人一生下來,他沒有本質,而只好做為存在體存在世界上,本質是後天的,是通過人的意識自由選擇的,意識選擇是純粹個人化的事情,每個人的選擇都不相同,因此,人的本質也不相同。“存在先於本質”的意思就是這個。

但是人總不能忍受人的本質的不固定*,這種情境造*的不安全感受,所以,人要努力尋找使自己由“自為的存在”變為“自在的存在”,變得像那磐石一般有不可動搖的堅實*。然而這可能嗎?薩特沮喪地看到,由於人有意識,這可惡的意識,使人總處於搖擺之境。只要人活着,他就找不到他的堅實*。人的存在的極端不穩定*和偶然*是他命中註定,是悻論。

於是,人面對着虛無。沒有他自己時,世界對他是一片虛無,有了他自己,這個自己卻是本質空缺的自己,所以他面對的仍然是虛無的感覺。不過人類特有的尊嚴在這裏誕生了。薩特自豪地説:正是這種虛無才是行動意志的基礎。於是,“自由”的概念被提了出來。

薩特對自由簡直是着了魔的,這是一種無限的自由,一種絕對的自由。他説:“人命運是自由的。意味着人要做上帝。”“一旦自由在一個人的靈魂裏爆發了,神明對這個人就無能為力了。”這些響亮的口號不難想象在戰後,一片價值廢墟之上,是如何振聾發慣了。人生而自由,是不應該


經典語錄

世界是荒誕的,人生是痛苦的,生活是無意義的。

I exist, that is all, and I find it nauseating. 我只是存在着,僅此而已,而且我覺得噁心。

“Pas besoin de gril : l'enfer, c'est les Autres.” - 何必用火刑具呢:他人,即地獄

人不是別的,只是他自己所造就的東西,這就是存在主義的第一原理。

人是被判了自由這樣一種徒刑。

世人終將找到荒誕的醇酒和冷漠的麪包來滋養自身的偉大。

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

之前我不但放棄一切介入的機會,而且更沒有為自己的方向作出自己的選擇,我一直都在虛無中度過了漫長的歲月,一個達到理智之年的人居然不能理智的確定自己的人生路線這是莫大的悲哀。

他人就是地獄

他人就是地獄。Others are hell.

他堅信人的存在是徹頭徹尾的荒謬,有錢有勢絕對不是什麼好事。

I exist,that is all,and I find it nauseating.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