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之書》經典語錄

來源:國語幫 2.34W
《茶之書》經典語錄

岡倉天心在20世紀初旅英美期間,意識到西方人對東方世界充滿了荒謬的想法及誤解,因此相繼用英文寫下《東洋的理想》(The Ideals of the East,1903)、《日本的覺醒》(The Awaking of Japan,1904)、《茶之書》(The Book of Tea,1906)被並稱為岡倉天心的“英文三部曲”,前一部刊行於倫敦,後兩部刊行於紐約。

三部作品中,《茶之書》的影響最大,有法語、德語、西班牙語、瑞典語等多種譯本,併入選美國中學教科書。該書在為岡倉天心贏得世界*聲譽的同時,也向西方世界譜寫了一曲意味深遠的以“茶道”為主題的“高山流水”。

“茶道”為日本傳統美學之精髓,作者文筆清雅雋永,藴藏文人氣息,帶領讀者一窺日本古典美學的世界。

《茶之書》能引發*讀者思考的地方應不只這些……我們可以欣賞日本茶道的美,我們可以共同品味藝術殿...

(展開全部)


經典語錄

茶道是一種對“殘缺”的崇拜,是在我們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為了成就某種可能的完美,所進行的温柔試探

不欲人知之善,卻不經意為人所知,乃是最大的喜悦。隱而未顯的美感,非經發覺無法得到;有所保留的表現,卻能透露出一切。

對晚近的*人來説,喝茶不過是喝個味道,與任何特定的人生理念並無關聯。國家長久以來的苦難,已經奪走了他們探索生命意義的熱情。他們慢慢變得像是現代人了,也就是説,變得既蒼老又實際了。

他們手上那杯茶,依舊美妙地散發出花一般的香氣,然而杯中再也不見唐時的浪漫,或宋時的禮儀了。

舉例來説,一個房間真正的實在,是由屋頂與牆壁所圈出的空間,而不是屋頂與牆壁本身。水壺的有用之處,在於它拿來盛水的空間,而不是水壺的形體,或是它的原料。“無”,因其無所不包,也就無所不能。唯有在空間之中,才能存在動作。能藉由自己的虛懷若谷,接納所有異己,人才有辦法無入而不自得。作為整體,永遠都能夠宰制部分。

有別於儒家與佛家,道家對於塵世的一切,會如其所是地接受,在其中的憂煩苦痛中,試圖找出美之所在。宋代流傳一則有關於三位嘗醋者的寓言,巧妙地表現出三家之言的特*為何:話説,釋迦牟尼、孔子,與老子,同立於醋缸----象徵着人生----之前,三人各自用手指沾嘗一口。實事求是的孔子説醋是*的,佛陀則謂其苦,老子卻稱其甜。

對這樣的人來説,出生乃是進入了一場大夢,而踏入此夢則是為了能在離世之時,見識到夢醒的真實。他磨練自己的心智,好隱晦入悠悠大眾之中。

甚且,外人難以理解的是,地位最低微的弟子,是負責較輕鬆的任務,而修養最高、身份最尊的師兄們,卻要從事最惱人、最卑賤的工作。每天從事這些勞動,是叢林清規的一部分,其中任何最不起眼的環節,無不要求得做到盡善盡美。如此一來,許多在禪學上舉足輕重的討論對話,就於園中除草、廚房剝菜,或是斟茶侍師的時候展開。禪這種從生活中的輕如鴻毛,亦能見重於泰山之處的觀念,也可説是整個茶道的中心思想。道家為各種美學理念的基礎增添**,卻是禪學使它們得以在現實中實現。

這種無中生有大概會讓旁觀者感到不可思議——小小的茶碗會有何波瀾?然則細細思之,人生的歡愉如碗一般微小,以至於淚水會輕易滿溢,而我們無盡的渴求又會在不禁意間將其吸乾。只此一念,我們便不必自責於茶碗上大作文章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