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爾經典語錄

來源:國語幫 1.51W
海德格爾經典語錄
馬丁·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 1889.09.26-1976.05.26),德國哲學家,20世紀存在主義哲學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出生於德國西南巴登邦(Baden)弗賴堡附近的梅斯基爾希(Messkirch)的天主教家庭,逝於德國梅斯基爾希。
海德格爾是存在主義哲學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他在《存在與時間》一書中曾引用柏拉圖的這段話:“當你們用‘存在着’這個詞的時候顯然你們早就很熟悉這究竟是什麼意思,不過我們也曾相信懂得它,但是我們現在卻茫然失措了”。然後他説柏拉圖當時指出人人都熟悉的“存在”的意思其實並沒有人真正懂得。這個問題直到 2000 年後的今天還沒有解決,而他就是要來重新提出並解決這個“在”的意義的問題。海德格爾闡述“在”的意義如下:
已經具有的*質。也就是説,首先必須“在”,才有“在者”;絕不可能根本不“在”,就有了“在者”。
要解決“在”的問題,必須追溯到一種“在者”,這種“在者”在究竟成什麼樣子還不明確時它的“在”已經明確了。
海德格爾認為只有“我”是這種“在者”,只有“我”是在成什麼樣都還不清楚的時候它的“在”已經恬然澄明瞭。因此,他認為“我”就是“在”,“在”就是“我”。往下,海德格爾就談論“我”的“在”就是世界。

經典語錄

人生就是學校。在那裏,與其是幸福,毋寧是不幸才是好的教師。因為,生存是在深淵的孤獨裏。

向死而生的意義是:當你無限接近死亡,才能深切體會生的意義。

If I take death into my life, acknowledge it, and face it squarely, I will free myself from the anxiety of death and the pettiness of life - and only then will I be free to become myself. 如果我能向死而生,承認並且直面死亡,我就能擺脱對死亡的焦慮和生活的瑣碎。只有這樣,我才能自由地做自己。

We should never allow our fears or the expectations of others to set the frontiers of our destiny. Your destiny can't be changed but, it can be challenged. 我們絕不應該讓恐懼或別人的期望劃定我們命運的邊界。你無法改變你的命運,但你可以挑戰它。

Freedom is only to be found where there is burden to be shouldered. 有擔當,才有自由。

Only he who already understands can listen. 只有已經理解的人才會聽。

存在總是存在者的存在。

生命充滿了勞績,但還要詩意地棲居在這塊土地上。

平均狀態是常人的一種生存論*質,常人本質上就是為這種平均狀態而存在。因此常人實際上保持在下列種種平均狀態之中:本分之事的平均狀態,人們認可之事和不認可之事的平均狀態,人們允許他成功之事和不允許他成功之事的平均狀態,等等。平均狀態先行描繪出了什麼是可能而且容許去冒險嘗試的東西,他看守着任何擠上前來的例外。任何優越狀態都被不聲不響地壓住,一切源始的東西都在一夜之間被磨平為早已眾所周知之事,一切奮鬥得來的東西都變成唾手可得之事,任何祕密都失去了他的力量。為平均狀態*心又揭開了此在的一種本質*的傾向,我們稱之為對一切存在可能*的平整。

自由空閒的好奇*勞於看,卻不是為了領*見的東西。也就是説,不是為了進入一種向着所見之物的存在,而僅止為了看。它貪新騖奇,僅止為了從這一新奇重新跳到另一新奇上去。這種看之*心不是為了把捉,不是為了有所知地在真相中存在,而只是為了能放縱自己於世界。所以,好奇的特徵恰恰是不逗留於切近的事情。

於是“時間*的”就不再可能只等於説“在時間中存在着的”。“非時間的東西”與“超時間的東西”就其存在來看也是“時間*的”。而且,並非由於與“時間*的東西”相對,即與“在時間中”的存在者相對,“非時間的東西”與“超時間的東西”才在某種褫奪的意義上是“時間*的”;它們在積極的意義上就是“時間*的”,誠然這種意義還有待澄清。

最不抱希望的時刻 痛苦常是意外的寬慰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