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克·康菲爾德經典語錄

來源:國語幫 1.96W
傑克·康菲爾德經典語錄

傑克·康菲爾德[Jack Kornfield],生長在美國東岸的一個科學及知*家庭。著有《狂喜之後》《踏上心靈幽徑》《當代南傳佛教大師》等書。


經典語錄

*當如千瓣蓮花盛開,每一片花瓣的舒展都有它自己的時機與節拍。

你會逐漸領悟,無須為痛苦而恐懼,亦無須執着於快樂。

若執着於孤獨,我們就將與世界脱節。

緊抓自己所喜歡的,推開自己所厭惡的,這樣的做法只會招致更多的苦楚。

所有人都是參與者,我們也一樣。

所謂的理想其實是人類內在的深刻宗教本質之反映。但正如我們所知,如果我們讓理想過分膨脹或是對其理解錯誤,那麼再美好的理想都可能成為毒*。換言之,如果我們不把理想只當成是理想,而將其視為現實,就可能發生悲劇。理想本應激勵我們超越自我,若我們真是血肉之軀的人類,就應當懷抱大志有所作為,但也正因這軀體之限制,我們的理想從未能完全實現。理想就是激發人類壯志雄心的利器,這是現實無法辦到的事。人們常不能認清這點,其實人類文明裏血跡斑斑的宗教史,應該對這樣的錯誤起了*醒的作用。若人們能正確理解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區別,那麼理想能使我們心懷慈悲,並且能使我們有明確的人生方向。

萬物之間有種潛在的一致*,睿智的心靈明白這個道理,就如它知道呼吸的自然法則一樣。它們其實都是我們依存的神聖整體中的部分,我們的靈魂知道它們完全值得信賴。我們無須畏懼這個世界或其他事物的充沛能量。真正需要擔心的是因認識不清而產生的混亂。臨濟宗大師描述真正開悟的人能夠水裏來火裏去而毫髮不傷,身陷三惡道猶如嬉戲,即使墮入餓鬼和畜生道,也完全不受傷害(按:開悟者還是受制於物質因緣及業力的牽引)。在我們的修行中包含着六道輪迴,完全沒有任何遺漏。

我們被教導成畏懼自己的情感,許多錯誤觀念使我們陷在恐懼的泥淖中不能自拔。小時候所經歷的創傷、批評、恐懼以及羞恥感,可能*得我們喘不過氣來。有時我們以為心靈的寂靜是最佳*——不要對外界產生太多覺受,別太興奮或憤怒,否則這艘開悟之船就會翻覆。但這其實是把靈脩與消極的自我貶抑混為一談,結果只會減損活潑熱情的生命力。

就連最真誠的靈脩者也可能把外表得體的舉止,誤認為是內心安詳自由的風度表現。我們可能認為,容許自己體驗各種情感和欲求,自我放縱的惡習就會蔓延,而野心和懶散耽溺也隨之氾濫。這是因為我們把本*跟那個不完美的小我混淆了。 情感的確是威力強勁的力量,恐懼和壓抑無法讓我們脱離它的影響力——唯有覺知才是解答。當我們對感情的廬山真面目還不清楚時,會懼怕自己情感所隱伏的破壞*力量。我們把“瞭解感情”跟“將感情付諸行動”混淆在一塊。若想在靈脩歷程中葆有完整的自我,就需要了解自己跟這些情感的糾葛和認同。

開悟經驗帶給我們的支撐力量就是日益滋長的包容心,讓人更能夠接受事物的本來面目。我們在這嶄新且遼闊的包容裏,能夠覓得心靈的寧靜*。

正如聖雄甘地所言,“我們不可能只處理好生命中的某個部分而坐視其他方面雜亂失序。生命是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事實上,這些區隔我們內在世界的藩籬都必須拆除。猶如西奧*尼神甫的故事説明的,我們一旦願意聆聽內心深處的呼喚,瞭解自己的生命到底在恐懼什麼或遺漏了什麼,就能尋得那份大解脱與自由。否則,受到漠視的內在渴欲終究還是會回頭來找我們;生命所失落的那些部分會不斷出現,若是我們仍冥頑不靈,那麼猛擊的敲門聲只會愈來愈響亮。結果,在我們遭遇各種不幸,像是離婚、情緒低潮、疾病或奇怪的挫敗的同時,又會聽見這些怨恨所發出的求救聲。如果我們願意真正聆聽並衷心歡迎自我的每個部分,它們就會如花園的肥沃土壤,成為生命成長的滋養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