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言文閲讀(19分)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

來源:國語幫 1.98W

問題詳情:

(一)文言文閲讀(19分)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

(一)文言文閲讀(19分)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羣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餘。餘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説》以貽之。

10.下列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是故聖益聖(前一個“聖”是名詞,指聖人;後一個“聖”是形容詞,指聖明)

   吾師道也(從師、學習)

B.六藝經傳皆通習之(書、數、禮、樂、*、御)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這些;才幹)

C.惑之不解(解決)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教育)

D.小學而大遺(小的方面,形容詞用作名詞)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因此)

11.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屬於論述擇師原則的一組是(  )(3分)

①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③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④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⑤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 ⑥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A.①③     B.⑤⑥     C.②③     D.②④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古之學者必有師”。第一段正面闡述了教師的作用、從師的必要和擇師的標準。

B.第二段慨歎師道不傳已久,運用對比的手法,把“古之聖人”從師與“今之眾人”恥學於師,“其子”習句讀從師與“其身”惑而不從師,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與士大夫之族譏笑相師分別對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恥於從師的不良風氣。

C.第三段以孔子從師的範例,進一步闡明教師的作用和“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道理。

D.最後一段説明寫作本文的緣起,這本屬於附記*質,但作者讚揚李蟠“不拘於時”“能行古道”,又一次強調了他的觀點。

13. 把文中畫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5分)

(2)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5分)  

【回答】

10.提示:B項,六藝:《詩》《書》《禮》《樂》《易》《春秋》。*:B

11.提示:此題問的是“擇師原則”,②句説的是老師的職責,④句説的是不從師的害處,⑤句説的是古人從師的風尚,⑥句説的是士大夫不從師的理由。只有①③兩句是論述擇師原則的。*:A

12. 提示:C項,引用孔子的範例,闡明的是“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的道理。*:C  13.略。

知識點:散文類

題型:文言文閲讀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