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後各題。王定國①詩集敘(宋)蘇軾太史公論《詩》,以爲“《國風》好*而不淫,《小雅》怨誹...

來源:國語幫 1.2W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後各題。王定國①詩集敘(宋)蘇軾太史公論《詩》,以爲“《國風》好*而不淫,《小雅》怨誹...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後各題。

王定國①詩集敘

(宋)蘇軾

太史公論《詩》,以爲“《國風》好*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以餘觀之,是特識變風、變雅耳,烏睹《詩》之正乎?昔先王之澤衰,然後變風發乎情,雖衰而未竭,是以猶止於禮義,以爲賢於無所止者而已。若夫發於情止於忠孝者,其詩豈可同日而語哉!古今詩人衆矣,而杜子美爲首,豈非以其流落飢寒,終身不用,而一飯未嘗忘君也歟。

今定國以餘故得罪,貶海上三年,一子死貶所,一子死於家,定國亦病幾死。餘意其怨我甚,不敢以書相聞。而定國歸至*西,以其嶺外所作詩數百首寄餘,皆清平豐融,藹然有治世之音,其言與志得道行者無異。幽憂憤嘆之作,蓋亦有之矣,特恐死嶺外,而天子之恩不及報,以忝其父祖耳。孔子曰:“不怨天,不尤人。”定國且不我怨,而肯怨天乎!餘然後廢卷而嘆,自恨期人之淺也。

又念昔日定國遇餘於彭城,留十日,往返作詩幾百餘篇,餘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一日,定國與顏復長道遊泗水,登桓山,吹笛飲酒,乘月而歸。餘亦置酒黃樓上以待之,曰:“李太白死,世無此樂三百年矣。”

今餘老,不復作詩,又以病止酒,閉門不出。門外數步即大*,經月不至*上,眊眊焉真一老農夫也。而定國詩益工,飲酒不衰,所至窮山水之勝,不以厄窮衰老改其度。今而後,餘之所畏服於定國者,不獨其詩也。

【注】①王定國:北宋文人,名鞏,工詩。受蘇軾“烏臺詩案”的株連,被貶嶺南。②眊眊:昏亂,糊塗。

13.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以忝其父祖耳               忝:羞辱,有愧於

B.不以厄窮衰老改其度         窮:困窘。

C.餘苦其多,畏其敏           畏:擔憂。

D.而定國詩益工,飲酒不衰     衰:減退。

1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本文開篇引用司馬遷對《國風》《小雅》的評論,指出其侷限,意在肯定王定國詩作繼承了《詩經》、杜詩以來一脈相承的“發於*止於忠孝”的傳統。

B.作者在評論王定國詩歌時,稱讚他的“清平豐融”之作,認爲有“治世之音”;但對他的“幽憂憤嘆之作”則有否定之意,因而“廢卷而嘆”。

C.本文善用對比,突出了王定國的心志氣度。如他的貶謫遭際與其忠君情懷對比,“我”對他的揣測與其寬闊胸懷對比。

D.本文先議後敘,敘事中夾有描寫,議論時飽含情感,從而避免了說理枯燥之弊;辭簡義豐,文情酣暢。

15.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①豈非以其流落飢寒,終身不用,而一飯未嘗忘君也歟。

②定國且不我怨,而肯怨天乎!餘然後廢卷而嘆,自恨期人之淺也。

16.請簡要概括作者爲什麼畏服王定國?

【回答】

13.C

14.B

15.(1)難道不是因爲他顛沛流離忍飢受寒,終身不被重用,卻連一餐飯都不曾忘記(報效)君王嗎?

(2)定國況且不埋怨我,怎麼肯埋怨上天呢!我然後放下詩卷而感嘆,自恨看待別人太膚淺了

16.⑴因作者定罪,卻無埋怨之意;⑵詩作言簡義豐,語言平易和善,有治世之音;⑶敬服他的文思敏捷,佩服他詩作的精巧;⑷不因爲困厄衰老而改變他的氣度。

【解析】

13.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文言實詞的意思和用法。C項“餘苦其多,畏其敏”中的“畏”如解釋爲“擔憂”就和後面的“敏”矛盾,且前面說“又念昔日定國遇餘於彭城,留十日,往返作詩幾百餘篇,餘苦其多,畏其敏”,後面說“而服其工也”,從整體的意思來看,應是敬服他思緒的敏捷,故“畏”應解釋爲“敬服”。且文章的結尾說“今而後,餘之所畏服於定國者,不獨其詩也”。

【考點定位】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爲理解B。

【名師點睛】理解文言實詞的意思,可以採取因文定義法:由於任何一個實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只可能有一個意義,因此可因文來定義,即根據具體的上下文語境來判斷某個實詞的具體意項。答題時要把實詞放回到原文語境中,結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採取代入原文法、課內回顧法、成語遷移法。可將詞義代入文中,結合上下文的語境來判斷對錯。結合語境,理解實詞含義,要注意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字、詞類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義。從字音相同推測通假字,透過語法特徵推斷出詞*,用互文見義對照解釋前後詞。比如本題的C項,如能迴歸文字,找到詞語所在的句子,即可知道這地方是誇讚王定國寫詩之多,思緒之敏,詩作之精巧,故“畏”如解釋爲“擔憂”,就與此處的整體基調不合。

14.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概括資訊的能力。B項,從文章第三段看來,“幽憂憤嘆之作”是王定國詩歌的一部分作品,蘇軾並無否定;“廢卷而嘆”的原因是“自恨期人之淺也”,意思是自恨看待別人太膚淺了。

【考點定位】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爲分析綜合C。

【技巧點撥】這道題目是概括歸納文章內容。解答此類題的方法是:①抓住題幹,讀全讀準。在閱讀題目時,須讀全、讀準題幹,切忌走馬觀花。所謂讀全,就是對題幹中的所有要求要一個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謂讀準,就是要準確地把握題幹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選對的還是選錯的,是概括內容還是分析觀點。只有對題幹作全面、準確的分析理解,才能準確地答題。②放回原文,查對正誤。特別是在時間、地點、官職,人物的行爲、實效方面,應仔細查對原文的詞句,全面理解,綜合分析,兩者間的差別正是把握全文的關鍵所在。對似是而非處,要有借題解文的意識。比如本題,就可以找到選項對應的內容,在文章的第三段,文中是說“幽憂憤嘆之作,蓋亦有之矣,特恐死嶺外,而天子之恩不及報,以忝其父祖耳。孔子曰:‘不怨天,不尤人。’定國且不我怨,而肯怨天乎!餘然後廢卷而嘆,自恨期人之淺也”,可見選項中對於“廢卷而嘆”的原因分析有誤。

15.

【試題分析】翻譯的時候,應先找名詞,再找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第一句中,“豈非”,難道不是;“以”,因爲;“終身不用”,被動句,應爲不被重用;“而”,錶轉折,卻。第二句中,“且”,況且;“廢卷”,放下詩卷;“期”,看待;“淺”,膚淺;“定國且不我怨”,賓語前置,應爲“定國且不怨我”。

【考點定位】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爲理解B。

【技巧點撥】本題首先要找出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官職等;然後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後再確定關鍵字進行翻譯,一般爲直譯。比如本題的第一句中,“終身不用”,動詞本身表被動;“定國且不我怨”,賓語前置,應爲“不怨我”。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的詞語可以“省略”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於恰當翻譯出來的也可以“省略”。

16.

【試題分析】題幹要求“簡要概括作者爲什麼畏服王定國”,這是考查學生篩選概括的能力。可以到文中找到答題的區域,篩選出相關的內容,然後用自己的話概括或者翻譯。“而定國歸至*西,以其嶺外所作詩數百首寄餘,皆清平豐融,藹然有治世之音,其言與志得道行者無異”“定國且不我怨”“畏其敏,而服其工也”“ 而定國詩益工,飲酒不衰,所至窮山水之勝,不以厄窮衰老改其度”。找到這些句子再進行翻譯或者概括即可。

【考點定位】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爲分析綜合C。

【技巧點撥】解答文言文的概括題,首先應通讀全文,整體把握文意;然後仔細審題,尋找答題區間,比如本題,就可以到文中找到“畏服王定國”這個句子,然後確定答題區間,這句話在文章的末尾,故答題的時候應涉及上文諸多段落。最後組織*的時候,可以採取如下方法。一是摘錄法,就是選摘原文詞句來作答的一種方法。要點:解題時應抓住與*有關的關鍵語句,文中有的關鍵句如觀點句或抒情議論句如果吻合題意,可以直接摘錄;如只出現關鍵詞,那還需要去改寫。如題目要求用自己的話概括的,文中的重要句子就必須翻譯。二是句意(層意)提取法:就是需要概括的內容在文章或文段中並無明顯的中心句,讀者要透過閱讀文章,自己去感受、體會、把握和提煉大意,然後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的一種方法。

【參考譯文】

太史公(司馬遷)評論《詩經》,他認爲“《詩經•國風》雖然有許多描寫男女戀情之作,但卻不是淫亂;《詩經•小雅》雖然表露了百姓對朝政的誹謗憤怨之情,但卻不主張公開反叛。”憑我看來,這只是瞭解《風》、《雅》中周衰之際的作品罷了,怎麼察看《詩經》的主流呢?從前先王的恩澤衰微,然後《風》中周衰之際的作品在情理之中而發生,雖然恩澤衰微但沒有竭盡,因此,還因道德禮儀而終止,認爲賢在沒有終止的地方罷了。在情理之中而發生,因忠孝而終止,他的詩怎麼可以同日而語呢!古今詩人非常多了,杜甫可以稱第一,難道不是因爲他顛沛流離忍飢受寒,終身不被重用,卻連一餐飯都不曾忘記(報效)君王嗎?

現在定國因爲我的緣故而獲罪,貶謫到海上三年,一個兒子死在他貶謫的地方,一個兒子死在家中,定國也生病差點死了。我猜測他非常怨恨我,不敢寫信給他。可是定國回到*西,把他在嶺外所作的幾百首詩寄給我,這些詩都是言簡義豐,語言平易和善,有治世之音,那些語言和德高望重的長者沒什麼不同。幽愁怨憤、寄寓感嘆的作品,大概也有一些,他只擔心死在嶺外,而來不及報答天子的恩德,而有愧於父親和祖先罷了。孔子說:“不埋怨天,不怪罪別人。”定國況且不埋怨我,怎麼肯埋怨上天呢!我然後放下詩卷而感嘆,自恨看待別人太膚淺了。

我又考慮到先前定國到彭城來拜訪我,住了十天,來回往返中寫了幾百首詩,我苦惱他的詩作多,但又敬服他的文思敏捷,佩服他詩作的精巧啊。有一天,定國和顏長道遊覽泗水,登臨桓山,他們吹着竹笛,飲着美酒,乘着月*而回來。我也在黃樓上擺上酒宴來等待他們,我說:“李白死了,世間三百年沒有如此快樂了。”

現在,我年老了不再作詩,又因爲生病而戒酒,閉門不出,門外幾步遠就是大*,過了一個月也沒到大*邊了,糊里糊塗地,真是一個老農夫了。可是定國的詩更加精巧,飲酒毫不衰減,所到之處安閒自在,覽盡山水的勝景,不因爲困厄衰老而改變他的氣度。從今以後,我敬服定國的原因,不只有他的詩作啊!

知識點:散文類

題型:文言文閱讀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