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題目。送秦少章赴臨安簿序張耒《詩》不云乎:“蒹葭蒼蒼,白露爲霜。”夫物不受變,則材不...

來源:國語幫 2.05W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題目。送秦少章赴臨安簿序張耒《詩》不云乎:“蒹葭蒼蒼,白露爲霜。”夫物不受變,則材不...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題目。

送秦少章赴臨安簿序

張耒

《詩》不云乎:“蒹葭蒼蒼,白露爲霜。”夫物不受變,則材不成,人不涉難,則智不明。季秋之月,天地始肅,寒氣欲至。方是時,天地之間,凡植物出於春夏雨露之餘,華澤充溢,支節美茂。及繁霜夜零,旦起而視之,如戰敗之*,卷旗棄鼓,裹創而馳,吏士無人*,豈特如是而已。於是天地閉塞而成冬,則摧敗拉毀之者過半,其爲變亦酷矣,然自是弱者堅,虛者實,津者燥,皆斂藏其英華於腹心,而各效其成,深山之木,上撓青雲,下庇千人者,莫不病焉,況所謂蒹葭者乎?然匠石*斧以遊於林,一舉而盡之,以充棟樑、桷杙、輪輿、輹輻、鉅細強弱,無一不勝其任者,此之謂損之而益,敗之而成,虐之而樂者是也。

吾黨有秦少章者,自予爲太學官時,以其文章示予,愀然告我曰:“惟家貧,奉命於大人而勉爲科舉之文也。”異時率其意爲詩章古文,往往清麗奇偉,工於舉業百倍。元祐六年及第,調臨安主簿。舉子中第可少樂矣,而秦子每見予輒不樂。予問其故,秦子曰:“予世之介士也,*所不樂不能爲,言所不合不能交,飲食起居,動靜百爲,不能勉以隨人。今一爲吏,皆失己而惟物之應,少自偃蹇,悔禍隨至。異時一身資養於父母,今則婦子仰食於我,欲不爲吏,亦不可得。自今以往,如沐漆而求解矣。”餘解之曰:“子之前日,春夏之草木也。今日之病子者,蒹葭之霜也。凡人*惟安之求,夫安者天下之大患也。遷之爲貴,重耳不十九年於外,則歸不能霸,子胥不奔,則不能入郢。二子者,方其羈窮憂患之時,*益其所短而進其所不能者,非如學於口耳者之淺淺也。自今吾子思前之所爲,其可悔者衆矣,其所知益加多矣。反身而安之,則行於天下無可憚者矣,能推食與人者,嘗飢者也;賜之車馬而辭者,不畏步者也。苟畏飢而惡步,則將有苟得之心,爲害不既多乎!故隕霜不殺者,物之災也;逸樂終身者,非人之福也。”

(選自《張耒集》,中華書局1990年版)

7.下列句子中加橫線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季秋之月,天地始肅                     季:季節,季候

B.及繁霜夜零,旦起而視之               零:降落,落下

C.予世之介士也                             介:獨特,不合羣

D.子胥不奔,則不能入郢                  奔:逃亡,出走

8.下列各組句子中,加橫線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其爲變亦酷矣                        其孰能譏之乎

B.往往清麗奇偉,工於舉業百倍          而智勇多困於所溺

C.而秦子每見予輒不樂                  且夫有報人之志,而不者能下人,是匹夫之剛也

D.能推食與人者,嘗飢者也              此其所挾持者甚大

9.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 今則婦子仰食於我,欲不爲吏,亦不可得。

(2) 苟畏飢而惡步,則將有苟得之心,爲害不既多乎!

10.簡要說明文章後半部分是如何闡述“遷之爲貴”的道理的。

【回答】

7.A

8.C

9.(1)如今卻是妻子兒女靠我養活,想不做官也做不到。(2)如果怕捱餓,怕步行,那就有苟且僥倖之心了,遇到的災難不就多了嗎?

10.引用重耳流亡子胥出奔的故事,說明遭遇困頓、憂患等遷變能使人彌補不足,增進能力,學到更爲豐富的東西。

【解析】

7.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對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的理解,能力層級爲B級。A項中的“季”應是“(秋天)最後一月”,犯了“以今義釋古義”的典型錯誤。對文言實詞的理解,是讀懂文言文最基礎的工作。此題中考查的四個實詞並不在《考綱》要求掌握的120個之中,因此考生在備考時不要僅僅侷限於120個規定掌握的實詞,而是要拓寬“視野”,多多益善。

【考點定位】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爲理解B。

【名師點睛】理解文言實詞的意思,可以採取因文定義法:由於任何一個實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只可能有一個意義,因此可因文來定義,即根據具體的上下文語境來判斷某個實詞的具體意項。答題時要把實詞放回到原文語境中,結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採取代入原文法、課內回顧法、成語遷移法。例如本題就是採用了代入原文法,結合上下文的語境來判斷對錯。結合語境,理解實詞含義,要注意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字、詞類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義。從字音相同推測通假字,透過語法特徵推斷出詞*,用互文見義對照解釋前後詞。聯繫上下文,前後照應,保持一致。要把對實詞的解釋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語言環境。

8.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文言虛詞的意思和用法。題幹要求選出“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項”,答題關鍵詞“意義”“用法”“相同”。 *選擇C。試題爲傳統題型,所考查的虛詞也是大綱規定的18個虛詞中的。考生可據對照句該詞的意義和用法進行推斷(用代入法進行排除)。A項:代詞,指“天地變化”/語氣副詞,“還是”(表示委婉商量的口氣),出自課文《燭之武退秦師》;B介詞“比”/介詞“對於”,出自課文《五人墓碑記》;C相當於連詞“而”,地,表修飾。對照句出自課文《歸去來兮辭》。D代詞,“„„的人”/代詞,句中停頓,表判斷。

【考點定位】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爲理解B。

【技巧點撥】掌握常見的文言虛詞是閱讀淺易文言文的基礎。推斷文言虛詞用法在各種考試中經常出現,這也說明:推斷虛詞在具體語境中的用法和意義,是中學生必須具備的一項學習能力。由於在具體的使用中,虛詞的用法非常靈活而多變,因此理解起來困難較大,它不僅需要我們朗讀並背誦一定的文言文來形成語感,識記其基本用法來形成知識系統,還需要我們具備在具體情況下推斷其用法和意義的能力。下面介紹八種常用的推斷方法,供同學們學習和考試時參考。1.句意分析法。根據句子的大意推斷虛詞在文中的用法和意義,在學習和應試中常用,比如題中A項。2.上下文推斷法。根據上下文的意思來推斷,也是在總體把握文句意義的基礎上來確定某個詞的用法和意義。3.代入篩選法。如果我們知道某個虛詞的基本用法和意義,在閱讀和解題時,就可將它的每個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選其中講得通的一項,從而獲得正確的*。4.交換理解法。如果給出兩個句子,讓我們判斷句中某個虛詞的用法是否相同,我們可以將其中能確定的一句中的虛詞用法和意義代入另一句來理解,看句子是否講得通,如果講得通,那用法和意義就是一樣的,如果講不通,意義和用法就不一樣。5.結構推斷法。一是可以根據句子的對稱關係來推斷。6.成語聯想法。成語是人們長期以來習用的、簡潔精闢的固定詞組或短句,成語絕大多數都來源於古詩文,故此,其中許多虛詞語的含義與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根據這一特點,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語來推斷文言虛詞的含義,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好辦法。7.標誌確認法。有些虛詞是構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標誌詞,抓住這些標誌,我們就能迅速地確定虛詞的意義和用法了。如判斷句的標誌“者”“也”“乃”等,被動句的標誌“見”“於”“爲所”等,賓語前置的標誌“是”“之”等,其詞*和意義是確定的,只要判斷出是那種標誌,就找到了它的用法和意義了。8.句例推斷法。作爲“常見虛詞”,它們在課文中必定多次出現過。如果平時熟讀課文,能夠記住大量包含“常見虛詞”的例句,閱讀和考試時就可用課文中結構相同的句子來推斷有關虛詞的含義了。以上介紹的八種推斷方法最好能綜合運用,這樣從不同的角度進行理解,準確*更大,正確率更高。

9.

【試題分析】此題翻譯時需要注意的關鍵詞句有:(1) “則” “仰食” “吏”;(2) “苟”“惡步”“既”。文言文翻譯最主要是抓得分點,考生把兩句放到原文中,根據上下文意思,再結合句中得分點來翻譯句子。

【考點定位】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爲理解B。

【技巧點撥】本題首先要找出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官職等;然後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後再確定關鍵字進行翻譯,一般爲直譯。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的詞語可以“省略”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於恰當翻譯出來的也可以“省略”。 文言文閱讀翻譯四字訣:首覽全文,掌握大意。詞不離句,句不離詞。詞句難解,前後聯繫。跳躍句子,補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譯。省略倒裝,都有規律。常見虛詞,因句而異。實詞活用,領會語意。翻譯整句,句子流利。對照原文,務求直譯。字詞句篇,連成一氣。翻譯完畢,檢查仔細。

10.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鑑賞文學作品的形象的理解。首先要明確題幹中“如何闡述„„的道理”的隱含資訊就是讓考生回答作者說理的手段、方式、方法。如果把它看作議論文,就是回答議論文“三要素”的問題。這樣轉換思路後,結合選文來分析,應該不成問題。另外,第11題的D項也可借用。

【考點定位】鑑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能力層級爲鑑賞評價D。

【技巧點撥】鑑賞文學作品的形象,首先審清題目,抓住關鍵詞,篩選文中資訊,總結形成*。本題就是抓住關鍵詞“遷之爲貴”,篩選關鍵語句,總結*。

【參考譯文】

《詩經》上不這樣說過嗎:“蒹葭蒼蒼,白露爲霜。”萬物不經受變故,則不能成材。人不經歷磨難,智慧就不明達。晚秋的月份,天地開始變得肅殺,寒氣就要來到。正是此時,天地之間,大凡植物,生長在春夏雨露之後,華美潤澤飽滿,枝葉繁茂。等到濃霜夜降,早晨起來一看,(它們卻)如戰敗的*隊,卷旗棄鼓,帶傷而逃,官兵面無人*,豈只如此而已。於是天地閉塞而進入了冬 季,被凋敗摧折的植物的植物超過一半,它們經歷的變故也夠殘酷了。但是自此脆弱者變得堅強,虛敗者變得充實,多液者變得乾燥,都把精華收斂到心中,並且各顯其成。深山的樹木,上指青雲,下遮千人的,沒有不顯出疲病之態的,何況所說的蒹葭(蘆葦)之類的植物呢?但是,工匠們拿着斧頭來到山林裏遊看,一下子全砍掉了它們,用它們來做棟樑、桷杙、車輪、輹輗,粗細軟硬,無不合乎功用,這就是所說的有損失就有增益,有失敗就有成功,有苦難就有快樂了。

我的同伴秦少章,在我任太學官員時,就把他的文章送給我看,並憂傷地對我說:“這是我家貧窮時,奉大人之命而盡力創作的科舉 文章。”那時他率意而作的詩章散文,往往清麗奇偉,比那些舉人的文章強百倍。元祐六年中舉,調到臨安任主簿。舉子中舉後該有些快樂了,但秦少章每次見到我總是不高興。我問他的原因,他說:“我是世間的一個孤傲的讀書人,本*不高興的事不做,情意不相合人不去結交。飲食起居,舉止言談,不願勉強自己而隨從他人。今一旦爲官,都失掉了自我而專去應酬他人。少時自由自在,真後悔(中舉後)禍難跟着到來。當時我一個人要依靠父母撫養,現在則妻子兒女靠我養活,想不爲官,又不能夠。從今以後,我就像塗了漆卻想除去一樣了。”我勸解他說:“你爲官前的日子,(就像)春夏的草木,而你備受困惑的現在呢,就像蘆葦所遭受的霜凍。大凡人的本*就是隻想求得安逸。(而)安逸,是天下人的大患呀。變遷現狀值得珍貴。重耳不流亡在外十九年,就不能回國成就霸業;伍子胥不逃奔他國,就不能攻破郢都(復仇)。這兩個人,當其羈旅他鄉困窘憂患時,暗地裏補益自己的短處,學會原所不會做的事情,這就不像只透過口耳所學到的那樣膚淺了。現在你想到以前的所作所爲,那值得悔恨的東西可多了,那能增長見識的東西就更多了。反思自己而能心安理得,就能馳行天下而沒有可畏懼的事情了。能把飯食讓給別人吃的人,是曾經捱過餓的人;賜給他車馬卻推辭不坐的人,是不怕步行的人。如果怕捱餓,怕步行,那就有苟且僥倖之心了,遇到的災難不就多了嗎?所以經霜而不變得肅殺的,是植物的災難;終身安享逸樂的,不是世人的福分。”

知識點:散文類

題型:文言文閱讀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