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長陽山歌造句子,“長陽山歌”造句

來源:國語幫 2.98W

長陽人,愛喊山歌:“正月初一擺雷台,七月月半唱的歡,臘月三十停下來,吃罷年飯接着喊”;“長陽山歌多,歌兒用船拖。船頭到沙市,尾在淸*河”;“唱歌要唱五句子歌。五句歌比牛毛多。高山打鼓唱三年,山山嶺嶺都唱過。還只唱了個牛耳朵。 在一首頌古歌中,也是在長陽山歌中,最有名的一首,即創世之歌。 這就是:《向王天子吹牛角》。 向王天子吹牛角,吹出一條淸*河。聲音高,洪水漲,聲音低,洪水落。牛角彎,彎牛角,彎彎拐拐吹出一條淸*河。

長陽山歌曲牌分為號子、聲子、五句子、採茶、腔類和雜歌子幾大類。其中五句子是長陽山歌中的主要文學形式,它包括排五句、趕五句、穿五句、花五句等。五句子可以用各種不同山歌曲牌演唱。它的整體*根本在於結構意境的一致,即抒情寓理的一體*。特別是第五句不是畫龍點睛,就是主題深化,常給人以意想不到和俗中見雅的效果。如:《想郎想得心裏慌》想郎想得心裏慌,把郎畫在枕頭上,翻身過來把郎喊,翻身過去喊聲郎,一夜喊到大天亮。想郎想得挨門站,眼淚流了千千萬,掉在地上揀不起,揀得起來用線穿,留給情哥回來看。

長陽山歌造句

可以説,一部長陽土家族的民族歷史,就是一部長陽土家族的山歌歷史,在長陽的大山裏,無户不咂酒,無地不起舞,無處不聞歌。難怪現代作家葉楠、劉真這樣寫道:“佷山巴人地,淸*歌舞鄉,長陽古文化,綿綿話滄桑。”多如牛毛的山歌,以其豐富的演唱內容,靈活的歌唱形式,高亢嘹亮、熱烈奔放的演唱風格,與南曲、巴山舞並譽為長陽文化“三件寶”。近些年來,長陽山歌從山裏唱到了山外,從長陽唱到了*,從*唱到了海外。

但南曲乃古調,跳喪舞跳於老人去世之時,都不易學,只有山歌不受場合、曲牌限制,最具可學*,因此它率先進入了傳承人的視野,然而,隨着年輕一代的成長,和外來文化的不斷衝擊,長陽山歌已經成為一種曲高和寡,而只能束之高*的東西了,因此,長陽山歌的傳承和發揚就成為迫在眉睫的事情,尤其需要年輕一代的支持力量,讓更多的人知道這種來自大山裏的古山歌——長陽喊山歌。參考文獻:1、田發剛:鄂西土家族傳統情歌,*,*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2、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檔案局網站3、*長陽網4、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檔案局網站5、*民族宗教網

結語長陽山歌積澱着數千年土家人的文化信息,不僅對研究民族心理結構、文化特徵有極大的意義和價值,而且具有調整社會關係的作用。近些年來,長陽縣、鄉兩級*雖然採取了多種保護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長陽三寶——山歌、南曲、跳喪舞已獲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稱號,但是,隨着社會經濟發展和生產、生活方式的更新以及多種文化的影響,長陽古文化的生命環境受到很大沖擊。因此,迫切需要我們採取措施加以保護。

情歌是長陽山歌的主體部分,在數以萬計的長陽山歌中,大部分是情歌。有“無糧無曲不成酒,無郎無姐不成歌”之説。如:《情歌出自心窩窩》五句子歌兒五句多,堆成山來流成河。無糧無曲不成酒,無郎無姐不成歌,情歌出自心窩窩。《青春去了不再來》姐兒生得像蔸菜,青枝綠葉惹人愛。買菜哥哥早些買,莫等花謝起了苔,青春去了不再來。

長陽山歌在全縣各個鄉鎮廣泛流傳,截止目前已收錄長陽山歌一千四百餘首,分為在田間邊生產邊喊歌和邊勞動邊打鑼鼓喊歌兩種類型。長陽山歌,內容豐富,演唱形式活潑生動。主要有反映人類起源的《創世歌》;節勞逸振精神的勞動歌;敍述時事、表達意志的“時政歌”,表達愛情的“情歌”,歌物詠志和奇聞趣事的“雜歌”等。其中尤以勞動歌、情歌為甚。

《辮子跑得豎起來》隔山隔嶺又隔巖,知心話兒歌傳來。聽見情郎把歌唱,姐兒出門忘穿鞋,辮子跑得豎起來。長陽山歌有獨唱、對唱、一人領唱、眾人和等多種演唱形式和多種曲式結構。其中“尾”包“頭”是一種特殊的流行唱法,即將每首歌的尾句或尾段作為起唱句。如《雲中現出太陽來》:雲中現出太陽來,天上起了五*雲,不是風雲是雨雲。你是風雲風吹散,你是雨雲兩撤開。雲中現出太陽來。“穿號子”是山歌對唱中最複雜難唱的一種演唱形式。由“梗子”(一般五言四句)和“葉子”(一般七言五句)兩部分組成,“葉子”是主歌部分。

二“棗子開花喲細萌萌,葛藤開花喲扯大棚,桃花李花乖又乖,荷花菊花香噴噴,我愛家鄉的映山紅。”長陽土家族山歌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那時長陽山歌就被稱為“蠻歌巴舞”、“下俚巴人”。如今,在縣境內的許多地方,依然可以看到歌舞留下的痕跡,以及對這個民族的深刻影響。“換工男女上山坡,處處歌聲應鼓鑼,但汝唱歌莫輕薄,那山聽見這山歌”。

這是按照文字創作的起承轉合順序,淚珠“掉——撿——穿”,生動形象,而穿起來做什麼呢?第五句“給他看”,畫龍點睛,讓人聽了,不由拍手叫絕,一個淚眼汪汪的俏生娘就這樣活生生地展現在我們眼前。五句子山歌是長陽山歌、民歌中特別發達的樣式,到如今尚在流傳的傳統五句子山歌就有成千上萬首。五句子山歌從詩的角度看,結構形式獨特,內容情真意純,是開在大山裏的一枝古老的民族民間文藝奇葩。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