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下面這首詩歌,完成14~15題和子由四首·送春蘇軾夢裏青春可得追?欲將詩句絆餘暉。酒闌病客惟思睡,蜜熟黃蜂...

來源:國語幫 7.92K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這首詩歌,完成14~15題

和子由四首·送春

蘇軾

夢裏青春可得追?欲將詩句絆餘暉。

酒闌病客惟思睡,蜜熟黃蜂亦懶飛。

芍*櫻桃俱掃地,鬢絲禪榻兩忘機

憑君借取法界觀,一洗人間萬事非。

【注】法界觀:佛教華嚴宗主張的*入法界的觀法。

14. 下列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是(  )

A. 詩題交代寫作緣起。“和”的意思是“唱和”,本詩是詩人為應和弟弟蘇轍而寫的。

B. 首聯呼應題目,表明“青春”雖然已難挽回,但仍能以寫詩度過餘生的積極心態。

C. 本詩章法綿密,語意前後勾連:頸聯上句關聯“夢裏青春”,下句上承“酒闌病客”。

D. 尾聯表達願望,詩人希望借法界觀洗除世間之煩惱,反映出佛教思想對他的影響。

15. 本詩二三聯抒發了怎樣的情感?這兩聯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回答】

14. B    15. (1)老病無聊、青春不再的感傷;忘卻煩惱、泯除機心的願望。頷聯下句描寫黃蜂在蜜熟之際也不採蜜,以黃蜂之懶,間接寫出自己的心灰意懶。頸聯上句描寫芍*櫻桃花凋零,表明春*不再,表達傷春傷己之情。

閲讀下面這首詩歌,完成14~15題和子由四首·送春蘇軾夢裏青春可得追?欲將詩句絆餘暉。酒闌病客惟思睡,蜜熟黃蜂...1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鑑賞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的基本能力。詩歌鑑賞的選擇題綜合考核詩歌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內容,每個選項一個考點,幾乎涵蓋詩歌的所有內容,注意結合全詩進行分析,注意的錯誤是意象的含義不對,手法不準確,手法的解説和藝術效果的分析不對,語言方面主要是風格不正確,內容一般為曲解詩意或只答表層含義,或故意拔高等。

B項,“仍能以寫詩度過餘生的積極心態”理解錯誤,應是“用寫詩消磨時光”。

故選B。

【15題詳解】

本題考查把握詩歌的主旨和情感態度的能力。答題前先要基本讀懂詩歌,然後分析詩歌營造的意境,還要結合詩題和註釋進行分析,從而把握詩歌表達的情感。

此題根據“病客”“鬢絲”“惟思睡”“兩忘機”分析可以分析出詩人年老力衰,青春不再,內心處於一種空靈的狀態;分析情景關係時抓住“蜜熟黃蜂”“芍*櫻桃俱”等意象描繪所寫景物,突出櫻桃花凋謝,春天已經不再,凸顯出詩人的傷春之悲和無奈之感。

【點睛】鑑賞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題思路:

(1)抓關鍵詞:指詩中最生動傳神的、最能體現作者思想觀點和情感態度的詞語。這些詞往往是“詩眼”。

(2)抓關鍵句:指最能概括詩歌思想內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或議論*的句子。這樣的語句一般出現在詩歌的結尾。

(3)緊扣詩題:不少詩歌的題目對詩歌的內容和詩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

(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詩歌的意象作為切入點來解讀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滿意的效果。

(5)抓註釋:註釋一般是對題目、作者、朝代、寫作背景等與詩歌內容相關的解釋或提示,很多情況下它們對我們的解題起着重要的作用。

詩歌賞析:

這是一首七律,律詩的格律已經很嚴,而次韻詩又多一重限制,不易寫好。蘇軾詩中的次韻之作竟達三分之一。有人指責他騁才,搞文字遊戲。其實,藝術本來就是戴着枷鎖跳舞,限制越嚴,表演越自由,越能贏得觀眾的喝*。蘇轍的原唱是:“春去堂堂不復追,空餘草木弄晴暉。交遊歸雁行將盡,蹤跡鳴鳩懶不飛。老大未須驚節物,醉狂兼得避危機。東風雖有經旬在,芳意從今日日非。”這當然不失為一首佳作,抒發了傷春之情,寄託了身世之感。但與蘇軾和詩相比,卻略遜一籌。

原唱的首聯是惜春,和詩的首聯卻語意雙關,既可説是惜春,又可説是傷時,感傷整個“青春”的虛度,內涵豐富得多。出句以反問語氣開頭,着一“可”字,表示“青春”已無可挽回地消逝了,比原唱的陳述句“不復追”,語氣強烈得多。杜甫《曲*》詩有“何用浮名絆此身”句,蘇軾反用其意,表示“欲將詩句絆餘暉。”詩名雖也是浮名,但詩人已把功名事業一類浮名排除在外了,也就是“我除搜句百無功”、“更欲題詩滿浙東”(《秀州報本禪院鄉僧文長老方丈》)之意。青年蘇軾“奮厲有當世志”,本以“致君堯舜”為目的。但這種雄心壯志早已像春夢一般過去了。他因同王安石的分歧被迫離開朝廷,無法施展抱負,只好以“搜句”來消磨時光。這對他來説是很痛苦的,可見開頭兩句就感慨萬端,有很多潛台詞。

頷聯緊承首聯,進一步寫自己的心灰意懶。前句直賦其心灰意懶之情,以“惟”字加強語氣;後句用一“亦”字,以黃蜂之懶比己之懶。頸聯是化用杜牧《題禪院》“今日鬢絲禪榻畔,茶煙輕颺落花風”句意,出句寫景,遙接首句的傷春,“俱掃盡”的“俱”字説明春*已蕩然無存;對句抒情,是“酒闌”句的進一步發揮,説自己淡泊寧靜,泯除機心,不把老病放在心上。

尾聯是進一步抒情,作者想要借《法界觀》裏的“圓融無礙之説”洗刷世間之煩惱。

蘇轍原唱頷聯是比,頸聯是賦,對仗平穩。蘇軾和詩中間兩聯頗富變化,元人方回稱其情和景相互交織,虛虛實實,“一輕一重,一來一往”(《瀛奎律髓匯評》卷二十六)。此詩尾聯上句五仄落腳,下句不作拗救,正是“詩律頗寬”的表現。雖然未守詩律,但有“神妙流動”之感。

知識點:

題型:未分類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