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當有所畏懼①在對待“畏懼”的問題上,一直有兩種説法,一種是“無所畏懼”,一種是“有所畏懼”。年輕的時候,聽到...

來源:國語幫 2.61W

問題詳情:

人當有所畏懼①在對待“畏懼”的問題上,一直有兩種説法,一種是“無所畏懼”,一種是“有所畏懼”。年輕的時候,聽到...

人當有所畏懼

①在對待“畏懼”的問題上,一直有兩種説法,一種是“無所畏懼”,一種是“有所畏懼”。年輕的時候,聽到的多是對無所畏懼的推崇,加之年輕氣盛,便總有一種大無畏的勁頭。待過了知天命之年,身上的鋭氣消減,有些事就不免畏首畏尾、怕這怕那。經歷了這兩種説法的打架,心裏常常會困惑:是無所畏懼對,還是有所畏懼對?琢磨的結果是:人當有所畏懼。

②為什麼人當有所畏懼呢?因為人生在世不能沒有理想、信念,為了追求和堅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人就必須有所畏懼。孔子就曾説過:“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一)這裏孔子指出的聖人的畏懼對象,其實也是他們崇信的對象。人們常説的“敬畏”,其實就是由“敬”而“畏”。如果沒有信仰,沒有崇敬,則很難生“畏”。

③人有所畏懼才能有*守和原則,才能嚴於律己、堂堂正正做人,才能安身立命。東漢楊震升任東萊太守,上任途中經過昌邑。昌邑縣令王密是楊震薦舉的官員。聞知恩公到來,王密帶十斤黃金於夜晚前往館驛拜訪楊震。楊震不受。王密以為他故作客氣,説:“夜幕無知者。”楊震來氣了,反駁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説無知?”從此,“四知”便傳為佳話,流傳至今。

④無所畏懼者往往過高地估計自己的能力,因有恃無恐而栽跟頭,而且會栽得很慘。這其中,《三國演義》中幾個人物的命運就很典型。比如何進。東漢末年,漢靈帝駕崩,大將*何進貴為國舅,又是輔政大臣,可謂權傾天下。這時,有人提醒他十常侍要謀反。可何進並不以為然,説:“吾掌天下之權,十常侍敢待如何?”結果怎麼樣?時間不長,何進就身首異處了。殺他的人正是十常侍。這是恃權而無恐。

⑤呂布自恃勇武過人,一般人都不放在眼裏。他動不動就會説:“吾有畫戟、赤兔馬,有何懼哉!”可是,在白門樓,他的赤兔馬和方天畫戟相繼被不滿於他的部下偷走,他本人也因為失去了坐騎和武器而成了曹*的階下囚,最後被縊死。(二)這是恃器而無恐。

⑥還有那個“死讀兵書”的馬謖,把兵書上的“憑高視下,勢如破竹”奉為教條,盲目以為只要將兵馬“置之死地”,就自然可以“而後生”了。結果,他雖將兵馬“直至絕地”,卻沒能“後生”,而是落得個幾乎全*覆沒的結局。這是恃書而無恐。

⑦經驗*,與無所畏懼、有恃無恐相伴的,往往是失敗;相反,倒是有所畏懼、自知自律常常與成功為伍。這是因為,無所敬畏的人不懂得人並不能主宰一切,需要敬重聖賢、敬重自然、敬重百姓的道理。既然違背了客觀規律,所謂“無所畏懼”也就只能是盲目的“無畏”,頂多也就是蠻勇罷了。這跟真正意義上的“大無畏精神”實在是相去甚遠,不能同日而語。

(選文有改動)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

2.④-⑥段列舉了哪三種“有恃無恐”?

3.依次指出文中畫線句所運用的論*方法。

4.你認為“四知”的故事被“傳為佳話,流傳至今”的原因可能是什麼?

【回答】

1.人當有所畏懼。

解析: 考查對文章中心論點的提取。通讀全文,整體把握內容後再從文章中提取關鍵句作答即可。本文標題就是論點。標題是讀者接觸議論文的第一信息,對讀者是否注意、選擇該議論文來閲讀具有重要的意義。標題就是論點的好處就是直截了當,開宗明義。通篇閲讀後再作答。

2.恃權而無恐  恃器而無恐  恃書而無恐

解析: 考查對文章要點內容的概括和提取能力。通讀全文後,根據題幹要求找到*的相關區域後提取關鍵句分析概括即可。如第4段是恃權而無恐;第5段是恃器而無恐,第6段是恃書而無恐。

3.道理論*  舉例論*

解析: 考查論*方法的類型。“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是典型的引*,也就是道理論*。“呂布自恃勇武過人,一般人都不放在眼裏……”為舉例論*。

4.示例:楊震在深夜無人知的情況下,能拒絕重金的誘惑,能夠説出“四知”的話,體現了他難能可貴的優秀品質,值得人們敬仰和學習。

解析: 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注意結合文章的中心來分析。從這件事中能看出,楊震有所畏懼,有*守和原則,能嚴於律己、堂堂正正做人,這值得人們欽佩和學習。這正是“四知”的故事被“傳為佳話,流傳至今”的原因。

知識點:論述類文本閲讀

題型:現代文閲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