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積微,月不勝(1)日,時不勝月,歲不勝時。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後興之務之,如是則常不勝夫敦比(2)於...

來源:國語幫 2.32W

問題詳情:

(1)積微,月不勝(1)日,時不勝月,歲不勝時。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後興之務之,如是則常不勝夫敦比(2)於...

(1)積微,月不勝(1)日,時不勝月,歲不勝時。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後興之務之,如是則常不勝夫敦比(2)於小事者矣。是何也?則小事之至也數,其懸(3)日也博,其為積也大。大事之至也稀,其懸日也淺,其為積也小。故善日者王,善時者霸,補漏者危,大荒者亡。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時,僅存之國危而後戚之,亡國至亡而後知亡,至死而後知死,亡國之禍敗不可勝悔也。霸者之善著焉,可以時記也,王者之功名,不可勝日誌也。財物資寶以大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積微者速成。《詩》曰:“德輶(4)如毛,民鮮克舉之。”此之謂也。

        (取材於《荀子》)

註釋:(1)勝,超過。本句意思是,月不如日重要。(2)敦比:注重從事。本句意思是,像這樣,那麼只顧處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從事小事的。(3)懸:懸掛,此處意思是存在。(4)輶:分量輕。

(2)使治亂存亡若高山之與深谿,若白堊之與黑漆,則無所用智,雖愚猶可矣。且(1)治亂存亡則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見、如可不見。故智士賢者相與積心愁慮以求之,猶尚有管叔、蔡叔之事(2)與東夷八國不聽之謀。故治亂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則大物不過矣。

魯國之法,魯人為人臣妾於諸侯,有能贖之者,取其金於府。子貢贖魯人於諸侯,來而讓,不取其金。孔子曰:“賜失之矣。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取其金,則無損於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魯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見之以細,觀化遠也。

(取材於《呂氏春秋》)

   註釋:(1)且:連詞,表示轉折。(2)管叔、蔡叔之事:指叛逆之事。

9.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時不勝月                     時間:季節

B.僅存之國危而後戚之           戚:為……悲傷

C.智士賢者相與積心愁慮以求之   相與:一同、都

D.取其金,則無損於行           行:行為

10.下列各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A.故善日者王              王者敬日

B.亡國之禍敗不可勝悔也    不可勝日誌也

C.此之謂也                若白堊之與黑漆

D.察其秋毫                其人拜之以牛

11.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事之至也數

小事出現得很頻繁

B.大荒者亡

政事很荒疏的國家就會滅亡

C.霸者之善著焉

霸主的功業很顯赫

D.賜失之矣

12.將下面句子譯為現代漢語。

①德輶如毛,民鮮克舉之

②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

13.以上兩則短文都講到要重視微小的事物。請根據要求作答。

①分別寫出兩則短文中能作為中心論點的一個句子。

②分別為兩則短文擬定標題,並簡要説明理由。(標題字數限定2—5字)

【回答】

9.D

10.C

11.D

12.(1)道德的分量輕得像毛髮,民眾(卻)很少能舉動它;

(2)你不肯拿回贖金,(從今以後)魯國人就不肯再替(淪為奴隸的)同胞贖身了。

13.(1)財物資寶以大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積微者速成。故治亂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則大物不過矣。

(2)《積微》短文圍繞重視積累微小事物,月不勝日,時不勝月,歲不勝時,最後得出珍惜每一天的君主就能稱王天下的結論。

《察微》短文論*了只有明察秋毫,大事才不會出現過失,作為論據的兩個故事,通過“孔子見之以細”,得出“觀化遠也”的結論。

【分析】

9.試題分析:題幹是“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實詞意思和用法的把握。考生應把選項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結合上下文的語境推測意思和用法的正誤。D項,行:品行,德行。

10.試題分析:題幹是“下列各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同的一項是”。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在答題時把實詞和虛詞含義放回到原文中,結合具體語境和上下文來理解,是辨析虛詞意義和用法的方法。A項,“日”:作名詞,每天的日常事情;B項,“勝”:作副詞,完,全都。D項,“其”,作代詞,那。C項,“之”: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誌,可以不譯;助詞,錶停頓,不譯。

點睛:虛詞的辨析方法如下:一、關注詞*差異。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虛詞的用法和意義都會隨其在句中位置的改變而改變,明確這一點,不僅能在學習的時候做到綱舉目張,事半功倍,答題時也能給我們提供一個更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質。應該説大多數虛詞的用法都是比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積累,多總結,熟練掌握並不難,但對其中一些虛詞的重要用法,如果沒有準確、深刻的認識,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質特徵,便很容易在做題時丟分。四、結合具體語境。考試答題時,面對試卷中陌生的語段,我們一定要根據“詞不離句、句不離段”的原則,結合具體語境,在準確理解句意的基礎上判斷相應虛詞的用法和意義,切不可機械、盲目。

11.試題分析:題幹是“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本題考查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本題考查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首先要找出關鍵的採分點再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文言文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調換、刪除。注意實詞、虛詞、特殊句式、語氣,修辭手法等,把握語境進行推斷。D項,應為“賜(端木賜,即子貢),這就是你的不對了”。

12.試題分析:題幹是“將下面句子譯為現代漢語。”本題考查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本題考查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首先要找出關鍵的採分點再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文言文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調換、刪除。注意實詞、虛詞、特殊句式、語氣,修辭手法等,把握語境進行推斷。①第句的得分點是:“輶”:“輕”;“如毛”:“像鴻毛一樣”;“鮮”:“少”;“克”:“能夠”。第②句的得分點是:“取”:“領取”;“其”:“那”;“金”:“贖金”;“復”:“再”。

13.試題分析:第①題題幹是“分別寫出兩則短文中能作為中心論點的一個句子”。本題考查分析和提取短文中揭示中心論點的句子。這是一道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題目,注意篩選文中的句子,先提取短文中的中心論點句,再概括文中的要點,為短文擬定標題並簡要説明理由的能力。通讀兩則短文,瞭解短文都講到要重視微小的事情,做事要從小處着眼,善於從小的地方發現問題。由此可知第一則短文采用的是先舉例分析論*在得出結論的結構方式,故其中心論點在文後,即“財物資寶以大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積微者速成”。第二則短文采用的是先提出論點,在舉例分析論*的結構,故其中心論點在短文的開頭:“故治亂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則大物不過矣。”注意字數有限制。第題題幹是“分別寫出兩則短文中能作為中心論點的一個句子”。本題考查分析和提取短文中揭示中心論點的句子。第②題題幹是“分別為兩則短文擬定標題,並簡要説明理由。”本題考查給短文擬寫標題的能力。標題是文章的眼睛,能夠透過標題知道短文的內容。兩則短文的中心論點分別是:財“物資寶以大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積微者速成”和“故治亂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則大物不過矣。”故標題可以從中提取:第一篇的題目是《察微》;等二篇《明察秋毫》。理由:第一篇通過分析三種人對比論*。對比論**關注日常小事的重要*;等二篇開篇通過比喻説明世間萬物區別非常細微。

【參考譯文】

(1)積少成多之道:一月一記不如一日一記,一季一記不如一月一記,一年一記不如一季一記。人之情往往不在意小事,大事到來的時候奮起振作。於是常常幹不過那些專事小事的人們。為什麼?因為小事情經常發生,其每天發生的概率大,所以日積月累效果很大;大事情不常發生,其每天發生的概率很低,所以累計的效果並不大。所以善於從每天的日常事務做起的人可以稱王,善於每季統計工作成效的人可以稱霸,只會亡羊補牢的人很危險,荒淫無度不務正業的人必然滅亡。所以王者注重每天每日的事情,霸者注重每個季書發生的事情,勉強維持的邦國往往是危殆之後才想到難受。而亡國之君直到滅亡的那一天才知道國破家亡,死到臨頭才知道自己要掉腦袋。亡國之禍往往是悔不勝悔。霸者之顯赫可以以時記載;王者之功名,每天都記也記不完。財物貨寶以大為重,政教功名與之相反一-能積微者則速成。《詩經 大雅 蒸民》上説: “懿德就像鴻毛,人們卻舉不動它。”説的就是這的道理。

(2)假使治亂存亡如同高山與深溪,如同白堊與黑漆,則用不着智慧了,雖愚蠢也可以了,而治亂存亡則不然,似乎可知,似乎不可知;似乎可見,似乎不可見。所以智士賢者共同積心處慮來求得,尚且有管叔、蔡叔之事與東夷八國不聽之謀,所以治亂存亡,其開始時如秋毫,察其秋毫,則大事就不會有過錯了。魯國有一道法律,如果魯國人在外國見到同胞(遭遇不幸),淪落為奴隸,只要能夠把這些人贖回來(幫助他們恢復自由),就可以從國家獲得金錢(的補償和獎勵)。(孔子的學生) 子貢,把魯國人從外國贖回來,但不(向國家)領取金錢。孔子説:賜(端木賜,即子貢),這就是你的不對了,從此以後,魯國(就沒有)人再去贖回自己(遇難)的同胞了。(向國家)領取補償金,(對你)沒有任何損失;但不領取補償金,魯國(就沒有)人再去贖回自己的同胞了。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感謝他,送了一頭牛,子路收下了。孔子説:"這下子魯國人一定會勇於救落水者了。” 孔子能從細小的事情上看到結果,他對事物的發展變化看得多遠啊。

知識點:*古代文學 戰國

題型:文言文閲讀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