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海洋觀(本題共25分)材料一、“海洋觀是指人們對海洋的看法和態度,是對海洋的現象、作用、地位和價值的總...

來源:國語幫 2.81W

問題詳情:

*人的海洋觀(本題共25分)材料一、“海洋觀是指人們對海洋的看法和態度,是對海洋的現象、作用、地位和價值的總...

*人的海洋觀(本題共25分)

材料一、“海洋觀是指人們對海洋的看法和態度,是對海洋的現象、作用、地位和價值的總認識”。 “海洋觀是人們對整個海洋及人與海洋關係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海洋觀是一個歷史範疇,反映了不同時代人們海洋行為的特徵,同時影響海洋經濟的發展,甚至決定着一個民族和國家的未來發展方向”。自古以來,大多數*人以為,*不需要海洋也能生活得美滿、富足,對於海上貿易,總體上持排斥態度。海洋與土地比較而言,土地永遠是第一位的,海洋則始終不能成為重點關照對象。

         ——《理論學刊》2012年第一期《*海洋觀的歷史變遷》摘錄片段有刪節

材料二、宋高宗説:“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動以百萬計,豈不勝取之於民,朕所以留意於此,庶幾可以少寬民力爾。”——《宋會要輯稿》職官44之20

材料三、由於宋代封建統治者對海外貿易進行了嚴格管理,福建港口“風檣鱗集,舶計驟增”,呈現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繁榮景象。

                                ——王象之:《輿地紀勝•福建路•泉州》卷130

材料四、順治十二年(1655年)六月,閩浙總督屯泰請於沿海省份立嚴禁,“無許片帆入海”,違者立置重典。順治*年,清廷進一步下達“遷海令”,以保*“禁海令”的施行。強迫海島和沿海居民內遷三十至五十裏,設界不得逾越。

材料五、1684年7月,康熙帝廢止海禁,開海貿易。9月,康熙帝説:“向令開海貿易,謂於閩粵邊海民生有益。若此二省,民用充阜,財貨流通,民生有益,各省俱有裨益。且出海貿易,非貧民所能,富商大賈,懋遷有無,薄徵其税,不致累民,可充閩粵兵餉,以免腹裏省分轉輸協濟之勞。腹裏省分錢糧有餘,小民又獲安養,故令開海貿易”

——(《聖祖實錄》卷一一六)

材料六、1871年沙俄侵佔清朝西北重鎮伊犁,1874年日本出兵侵略*。“倭逼於東南,俄環於西北”,面臨來自陸海防務的雙重威脅,1874—1875年,清王朝內部發生了著名的“海防塞防之爭”。爭論的第一階段,表現為防俄與防日之爭,其實質是,沙俄和日本誰是*最大的敵人?第二階段則表現為傳統與現實之爭,其實質是何以救國,是固守封建禮教典章制度,還是學習西方現代文明?防日與防俄之爭是表象,傳統與現實之爭才是實質。海防與塞防爭論的結果,清*選擇了海防與塞防並重,即防日與防俄並重、西北與東南並重;既保**的安全,又維護新疆的完整,既維護了傳統又關照了現實,是一種典型的理想主義選擇。但是在國力不振、朝*敗等多方面因素制約下,“兩防並重”的戰略並沒有得到真正實現。

                                  ——摘編自朱華《簡述晚清海防與塞防爭執內幕》

問題:

(1)就經濟特點和基本國策而言,為什麼*自古以來對海洋總體上持排斥態度?(2分)

(2)宋朝為何有點“另類”地比較重視海上貿易?(2分)

(3)康熙帝廢止海禁,與哪一重大事件有直接的關聯?(1分)

(4)從所給材料看,宋高宗與康熙帝對於海上貿易的認識有何相似之處?(2分)

(5)清末,*對於海洋的認識發生了怎樣的轉變?為何有此轉變?(3分)

(6)結合上述所給材料及你所掌握的歷史知識,你對於“*人的海洋觀”演變的看法

(15分)

【回答】

*人的海洋觀(本題共25分)

(1)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模式下,始終以重農抑商為基本國策(2分)

(2)由於西夏興起,中原通往西域的中外商路受阻;商業的繁榮和經濟重心南移,促使宋朝*重視並鼓勵海外貿易。(2分)

(3)清*攻佔*、設置*府(1分)

(4)可以減輕*負擔(有益民生);增加國家財賦收入等(2分)

(5)開始逐漸認識到海洋,尤其是海防的重要*(1分);原因:鴉片戰爭後,來自海上的威脅大大增加;為了維護統治,清*開始重視海防;(1分)也與受到西方思想影響有關等(1分)

(6)觀點明確,體現出不同時期的社會特徵決定了人們不同的海洋觀,海洋觀也是需要與時俱進的。現代化背景下,*的海洋觀也必然需要轉變。

能提取材料中藴藏的史實信息論*自己的觀點。

能夠由表及裏地進行論述。

史實運用正確;觀點辯*;文字組織通順等

知識點:古代*的經濟 主要經濟政策

題型:綜合題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