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桀紂之失天下,失其民;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               ...

來源:國語幫 6.62K

問題詳情:

材料一:桀紂之失天下,失其民;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               ...

材料一:桀紂之失天下,失其民;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                            ——《孟子.離婁上》

材料二: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先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以此見天心之仁愛,人君而欲止其亂也,自非大亡道 之世者,天盡欲扶持而全安之。——董仲舒《舉賢良對策》

材料三:厚斂於民以養禽獸,而使民飢以死,則無異於驅獸以食人矣……蓋侈用而傷財,傷財必至於害民.故愛民必先於節用。                  ——朱熹《四書章句集註》。

材料四:……蓋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是故桀紂之亡,乃所以為治也,秦政、蒙古之興,乃所以為亂也。 ……為臣者輕視斯民之水火,即能輔君而興,從君而亡,其於臣道未嘗不背也。——黃宗羲《明夷待訪錄》

(1)材料一認為天下得失的關鍵因素是什麼?為此孟子提出了怎樣的*主張?(2分)

(2)材料二揭示了董仲舒什麼主張和目的?這一時期儒學地位發生了什麼變化?(5分)

(3)材料三中朱熹認為愛民的關鍵是什麼?這一時期儒學的地位是如何?(2分)

(4)綜合上述材料,指出不同階段的儒學治國理念的共同之處。從儒學地位的變化中,你能得到什麼認識?(3分)

【回答】

【*】(1)因素:民心    主張:仁政(2分)

 (2)主張:天人感應  (1分)目的:神化君權,限制君權,鞏固統治(2分)

地位:成為封建正統思想;成為*傳統文化主流。(2分)

(3)關鍵:薄斂節儉(1分) 地位:成為長期佔統治地位的官方儒學。(1分)

(4)共同之處:民本(關注民生)(1分)認識:儒學的發展是不斷適應統治者和時代的需要(2分)

知識點:*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題型:綜合題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