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牀醫學的誕生》經典語錄

來源:國語幫 2.68W
《臨牀醫學的誕生》經典語錄

經典語錄

但是,對於言説(parole=speech),難道我們註定不知道它除了評論以外還有別的什麼功能?評論對話語的質疑是,它究竟在説什麼和想説什麼;它試圖揭示言説的深層意義,因為這種意義才使言説能達到與自身的同一,即所謂接近其本質真理;換言之,在陳述已經被説出的東西時,人們不得不重述從來沒有説過的東西。這種所謂評論額活動試圖把一種古老、頑固、表面上諱莫如深的話語轉變為另外一種更饒舌的既古老又現代的話語——在這種活動中隱藏着一種對待語言的古怪態度:就其定義而言,評論就是承認所指大於能指;一部分必要而又未被明確表達出來的思想殘餘被語言遺留在*影中)——這部分殘餘正是思想的本質,卻被排除在其祕密之外——但是,評論又預先設定,這種未説出的因素蟄伏在言説中

要想治療自己所患的一種疾病,必須有其他人用他們的知識、資源和憐憫加以干預,一個病人只能在社會裏治療他的疾病,因此,把某些人的疾病變成其他人的經驗,使痛苦展示出來,這樣做是公正的:“病人暫時不是一個公民了……他淪為某種疾病的歷史,而瞭解這種病史對於他的同胞是十分必要的,因為它將使他們懂得是什麼疾病在威脅着他們”。如果病人拒絕使自己成為教學的對象,他就是“忘恩負義,因為他享受了社會的好處,卻不以感激來回報”。

在每一個兒童那裏,事物都在不知疲倦地重現着它們的青春期,世界不斷地與其原初狀態重新發生聯繫:首先觀看世界的人絕不是成年人。當他掙脱了先輩的束縛後,就能睜開眼睛直面事物及其階段;此外,在各種感覺和全部知識來源中,眼睛最能做到大智若愚,能夠靈活地回覆到其久遠的無知狀態。……眼睛與光有天然聯繫,因此只承受現在。真正使人能夠恢復與童年的聯繫、重新接觸到真理生生不息狀態的,則是這種明澈、疏遠、開放的純樸目光。由此產生了兩大神話經驗——*世紀的哲學最希望能夠以這兩種經驗作為自己的起點:身處未知國度的異邦觀察者和得見光明的天生盲人。

總是會有一些所指被遺留下來而有待説話,而提供給我們的能指又總是那麼豐富,使我們不由自主地疑惑它到底“意味着”(想説)什麼。能指和所指因此就具有了一種實質*的自主*,分別獲得了一種具有潛在意義的寶藏;二者甚至都可以在沒有對方的情況下存在,並開始自説自話:評論就安居在這種假設的空間裏。但是,它同時又創造了它們之間的複雜聯繫,圍繞着表達的詩意價值而形成一個交錯纏繞的網絡:能指在“翻譯”(傳達)某種東西時不可能是毫無隱匿的,不可能不給所指留下一塊藴義無窮的餘地;而只有當能指揹負着自身無力控制的意義時,在能指的可見而沉重的世界裏,所指才能被揭示出來。評論立足於這樣一個假設:言説是一種“翻譯”(傳達)行為;它具有與影像一樣的危險特權,在顯示的同時也在隱匿

肺結核病人的特權在於:以前人們是在集體懲罰大潮的背景下患麻風病;到十九世紀,人在患肺結核時,在那種催化和暴露事物的熱病中實現了他不可傳達的祕密。這就死為什麼胸部疾病與相思病具有完全相同的*質的原因:它們都是“因情而受苦”(passion),是一種生命,死亡給予這種生命一副不可交換的面孔。

因此,死亡是複合式的,在時間上是分散的:它不是時間停頓並後退的一個絕對而特殊指點;與疾病本身一樣,它有一種豐富的存在,可以用分析對之進行時間和空間的分割;在不同的地方,不時地有一個個的結在破裂,直到整個機體的生命、至少是其主要形態都停頓下來,在個體生命死亡之後,許多細小和局部的死亡繼續在瓦解着依然殘存的生命羣島。

在整個學年中,學生要經常到醫院“使自己熟悉病人和了解一般的治療方法”①。第二學年,學生繼續學習解剖學、生理學、化學、*劑學和外科醫學,再加*物學、內外科病理學;在整個第二學年,學生可以受僱於醫院“照料病人”。在最後一個學年,學生應複習以前的課程,整理在醫院裏積累的經驗,開始接受實際的臨牀訓練。學生應該分配到三個醫院,在每個醫院各待四個月。臨牀訓練包括兩部分:“教授在每個病牀前都逗留一下,對病人進行適當的問診和檢查;他應讓學生注意診斷的徵候和疾病的重要症狀”;然後,他在演講廳介紹在病房看到的疾病的一般情況,指出它們“已知、可能和隱蔽的”原因,提出預測,並做出“必要的”、“治療的”或“緩解的”指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