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本屋》經典語錄

來源:國語幫 7.53K
《東京本屋》經典語錄

總有一盞書店的燈光,等待温暖人心。

日本人對書店有兩種稱呼,“書店(shoten)”和“本屋(honya)”。前者比較書面,後者則偏口語,帶着一種親切感,我們通常會在“本屋”後面加上一個“桑”。我小時候,沒事兒就老往離家不遠的小書店跑。母親聽到門口穿鞋的動靜,問我去哪兒,我總回答:“去本屋桑。”

可是長大後,“本屋桑”漸漸變少了。他們在哪兒呢,他們還好嗎?


經典語錄

日本的人口結構,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左右開始有了明顯的變化,就是少子化。作為一個人的出版社,我經常到各地書店推銷自家的圖書。不管是大城市還是鄉下,都看不到小孩,這很明顯。我小時候,在下課時間後的書店裏一定會有站着看書的小孩和年輕人,現在他們都消失了。從數字上看,這是很明顯的。會喜歡買漫畫的5至15歲的人口,1990—2014年間減少了500萬。15至65歲的“生產年齡人口”在這段時間裏也少了800萬。這種情況下,書店的生意不受影響才怪。

從日本書店的環境和歷史來開始説吧,這是我們討論日本書店的大前提。從近年的統計資料來看,日本算是書店數量世界最多的國家之一。我們都覺得日本國內的書店數量比過去減少很多,但從世界總體的情況來看,我們身邊的書店數量還算是挺多的。這多半是依靠“取次”的運輸網,他們從明治時*始建構相當完善的全國網絡。當時運輸的主要貨物為雜誌,在戰爭期間他們的運輸網被*所控制住,戰後又開放了。經歷過戰敗的日本人,當時渴求知識和文化,對所謂的*主義也有相當的憧憬,這些因素引起了圖書銷量的猛增。

書店給人的心理上的面積,比實際上的面積大很多。每一本書擁有自己的世界,書店則是所有這些世界的入口。隨着你的年齡增長,它會給你展開不同世界的入口,體現出世界擁有的神祕感,給你帶來滿足求知心的快樂感。在人生某一段時間裏有過這些經驗的人,對書店,尤其是對身邊的小書店,會感到nostalgy,看來我們倆也都無法擺脱這種心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