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希羅多德一起旅行》經典語錄

來源:國語幫 3.02W
《與希羅多德一起旅行》經典語錄

《與希羅多德一起旅行》部分是自傳,部分是文學批評,部分是沉思錄。它講述了兩個相互交錯的旅行:即作者本人環繞世界的旅程,和他對古希臘歷史地理學家R.希羅多德足跡的追尋。

在行文過程中,R.卡普希欽斯基展示了R.希羅多德的熱情,像他這樣充滿熱情的人並不多,醉心知識,才智超羣,“旅行是他必不可少的事業,他的自我辯白是全心投入,奮力瞭解人生、世界、或許最終還有他自己”。通過環遊世界的旅行,R.卡普希欽斯基感受深刻,探索過去比作為記者探索當下更為有趣、更是着迷於穿越時間的界限。在他看來,“每部歷史,包括R.希羅多德記下的每一頁,都向時間狹隘者表明,當下一直存在,歷史只是現在的不斷行進,我們所謂的古代時間對於親身經歷的人來説卻是眼前的現實。”最後,R.卡普希欽斯基指出了R.希羅多德的困境:他窮盡一生要保存歷史真相,防止人類時間的痕跡被時光抹掉;但他研究的主要來源不是一手經驗,而是其他人按照自己的看法敍述的歷史。

R.卡普希欽斯基認為,我們可以努力減少或緩和分歧,但永遠無法濾掉。我們永遠不可能直接身處歷史,而只能是別人敍述、呈現的歷史,是他或她認為的樣子。

卡普欽斯基認為自己師承於希羅多德,説他是世界上第一位記者和第一位全球主義者。他對希羅多德奉若神明,還因為希羅多德不僅是人們通常認為的"歷史學之父",而且是"謊言之父"。如果説修昔底德是科學化歷史的奠基人,冷靜地分析權力*,那麼希羅多德就是第一位虛構史學家,他在書中記錄各種精*的故事,不論其真實與否。新聞報道也有兩種,像旗語一樣清晰扼要,或者充滿詩句和影


經典語錄

在人類的一切悲哀當中,最令人痛苦的莫過於一個人知道得太多,卻又無回天之力。

應該走出去探索,因為別的世界、別的文化就是可以照見我們自己、照見我們文化的一面鏡子。由於這面鏡子,我們才能更好地瞭解自己,因為,我們在別人面前,在與別人比照時,總是不能確定自己的身份。

那時文學可以指導一切,人們需要從文學中找到生活的力量、生活的啟示和對生活的重新評價

從某種意義上來説,儒教與道教的倫理道德標準是相同的,只是生存方式上有不同罷了。在他們的思想體系中,對普通民眾的倫理道德規範的要求是一致的,即要俯首稱臣,服從恭順。有趣的是,在大約同一個歷史時期,包括在*,同時出現了兩種不同的哲學思想,這兩種哲學思想——即佛教哲學和愛奧尼亞哲學,這兩種哲學思想與儒教和道教如出一轍,都教誨民眾要學會謙恭服從。

這也正是為什麼希羅多德發現了這個奧祕之後,也就是説,是他首先發現,別的文化是我們的一面鏡子,可以照見我們自己,為的是使我們自己更好地瞭解自己。每天早上,他一次次振作精神,又一次次踏上旅行的征程。

*是一個偉大的國家,我這樣對自己説,並且興奮地計劃着一切。我還想,除了做記者工作、寫報道以外,我還會積累很多工作經驗,待我回國時,我將會帶着新的工作閲歷、新發現和新知識回到國內。

希羅多德帶着他兒時的火熱情感,不斷地探索着自己所處的這個世界。他最大的發現,就是還有很多不同的世界。每一個世界都是不同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