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房裏的人類學家》經典語錄

來源:國語幫 8.03K
《廚房裏的人類學家》經典語錄

從學院到廚房、不求學位只求美味

作者與你分享*廚房背後的祕密

在廚房發現廣袤的田野,以食藝*香寫照眾生面相。

這不僅是一本記錄廚藝學校和餐飲生活的書,更是一本藴涵着人類學思想的生活小品。

入圍2010台北*書展“書展大獎”

作家樑文道、蔡珠兒、韓良憶、葉怡蘭等人滿足推薦

《廚房裏的人類學家》

作者放棄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博士學位、轉戰廚房!

為讀者講述*廚房裏不為人知的祕密與樂趣

聽,*料理人説廚房的故事!


經典語錄

做菜的樂趣就在於它看得到摸得到,聞得到吃得到,而且有付出必有回饋。看著葱蒜辣椒劈劈**的在油鍋裏*跳釋放香氣,酒水注入沸騰瀰漫於空氣中,那種滿足感是非常真切踏實的

下雨或天冷的時候,如果剛好賦閒在家,最適合細火慢燉一鍋菜。 慢燉的好處是當所有的材料下了鍋,注入了湯水,鍋蓋扣上以後就可以擺著不管它。接下來的兩三個小時隨你看書,打盹,洗衣服,陣陣香氣聞得受不了的時候可以跑回廚房偷喝一口湯汁,順便檢查一下火侯,拿叉子戳戳肉看它燉爛了沒有。

美國麪包師傅彼得.仁赫特(Peter Reinhart)在他的食譜Crust and Crumb的前言裏説,他認為動手做美麗又好吃的東西是一件非常有靈*,近乎宗教*的經驗,就算你説不出道理也沒想太多,在一切從頭做起的烹飪過程中也常能感受到與大自然聯結的滿足和*靈昇華。

我這才知道原來對大部分美國人來説, 餅乾和童年有如此密不可分的關係。幾乎每個媽媽不管會不會做菜都會烤餅乾, 而每個人小時候都有幫媽媽切餅乾或偷吃生麪糰的經驗。放學後一杯*牛奶配一塊餅乾是他們童年幸福的記憶

我是個篤信世界和平的柔順寫手。 能夠讀到一本好書,就如同品嚐了一瓶年份恰巧的老酒,或是叕飲一杯特選的莊園豆咖啡,那種可以拍擊着桌子的韻味兒,讓人忍不住將文章讀了一遍又一遍,在字裏行間比對過往的經驗,又或是體會自己曾經嚮往的夢想。

我完全不同意!西式的吃法只不過給了廚師比較大的權力,可以掌控菜單與出菜的程序:先吃冷的還是熱的、鹹的還是甜的,什麼肉配什麼菜…都已經預先安排好,食客只要照做就好了。比起來*菜的圍桌吃法給食客更多的*和自由:我可以先吃一口涼拌菜,再喝一口湯,接著來一口味道比較重的小炒或紅燒,配一口白飯,一口青菜,再喝一口湯…。一桌有十個人就有十種吃法,沒有優劣對錯,全憑個人的口味與心情來決定,更輕鬆適*啊!

人類學原是生產變節者的學科,因為人類學家講究進入田野,想方設法混進研究對象,學當地人的語言,穿他們的衣服,吃他們的食物,甚至用當地人的腦子去思考,去感覺。然後他必須跳出來,回覆自己的學者身份,再把之前一切體會、一切經歷化成研究題材。這一跳甚是關鍵,有人移情移得過火,到了彼岸之後樂而忘返。於是才有變成了北美印第安巫師的人類學家,用西西里方言在街上收保護費的人類學家。

休息時間,吧枱問我要不要喝點什麼,我竟然很反常的要了一瓶啤酒,話一出口自己都有點驚訝,只怪是扮演副大廚太入戲了!

有些事,咫尺就是天涯,譬如廚藝票友和*廚師,二者之間的差距,有如三萬英尺下的馬裏亞納海溝,暗湧兇險深不見底。

“哈囉!有專心寫稿嗎?幾時可交?”夜裏,MSN上載來雜誌編輯的“親切關懷”。 理論上,我是個篤信世界和平的柔順寫手,每次遇到這類詢問,不管當時正在剪指*或是喝咖啡,*一定是:“有的,編輯大人您放心,我的生活很簡單,如果不是在寫稿,就是正在思考如何寫稿。準時把稿子交給您,是我的人生目標。”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