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一切都是童年的錯嗎?》經典語錄

來源:國語幫 5.49K

經典語錄

無論是對於那些看起來就自卑的人,還是那些看起來自負的人來説,不想成為自己,都是一種最持續又深刻的痛楚感。接納自己,降低自己的痛苦,可能是這些人一生的功課。不過,也不用因為討厭自己而過度擔憂。沒有人可以完全不討厭自己,也沒有人能永遠不對自己感到失望。重點是這種不滿持續的時間,以及它影響自己的程度。接納偶爾對自我的負面感受,也是接納自己的一部分。

《所以,一切都是童年的錯嗎?》經典語錄

有人説,成長就是一個“可能*不斷坍縮的過程”。每一個現在的我們背後,都有無數個失去的可能自我,因此成長的過程,不僅僅是獲得的過程,也是需要處理很多喪失和哀慟的過程——和過去的夢告別,和不再有機會嘗試的可能*告別。但或許這種可能*的不斷坍縮是值得的。正是在這個坍縮的過程中,一個更清晰的“我”的形象才得以顯露。而雖然一些更廣闊的可能*失去了,我們卻仍然可以沿着更深、更遠的維度挖掘出新的可能*來。

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説,與人建立聯結是最基本的需求,但是,與他人建立情感聯結、傳達真實情緒,同時也就意味着我們“允許自己脆弱”“允許自己有被傷害的可能”。

空虛其實是一種動態平衡的狀態,是人們各種內在精神衝突下的結果。雖然空虛在表面上,是一種缺失的、“什麼都不存在”的狀態,但是它和夢一樣,潛藏了很多幻想、願望與衝突。如果能將空虛下面潛藏的內容挖掘出來,就可以描繪出空虛的精神活動。通過解決那些深層的衝突,讓空虛感的功能不再被需要,從而自然消解。徹底消除空虛感是不可能的。能夠面對自己的負面想法,不畏懼表達衝突和敵意,不畏懼自己的慾望,在破解空虛的過程中有重要的意義。

在陌生的人羣裏,你可能不是最容易融入的那個,但你的沉默背後有一個最真實的你。所以不用害怕人羣。你知道,一定會有人欣賞這樣的你。

“問題孩子”實際上是家庭中那個説出真相的人——他們試圖用負面的、過激的行為來告訴其他人,這個家庭是不健康的。當他們承擔起特殊角*時(好孩子、失落的孩子、問題孩子、吉祥物、幕後*縱者),實質上是選擇了使用自己的方式來保*家庭得以繼續運轉。在這樣的家庭裏,家庭成員之間其實存在一種共謀,大家祕而不宣,維持着家庭的外殼。於是,孩子們戴上了角*的*,隱藏自己真實的情感,漸漸地,他們認為自己必須這樣,因為如果他們不承擔自己的角*,就可能會產生更多的衝突,而且極有可能導致家庭破裂。

這種對不被允許的願望的壓抑,是無聊感和空虛感的核心特徵。空虛,使我們主觀中能夠體會到的“缺失感”,是那些被深埋的願望和幻想的“缺失”帶來的。空虛是一種比否認更加強大的防禦。當我們只是否認一種情感或一個願望時,我們潛意識裏需要持續地壓抑這一點,但我們的壓抑有着特定的指向。而在空虛中,我們為了進一步深藏那些需要被壓抑的願望,抹去了所有的願望和感受——這就好像用一大片的空白來掩蓋一小塊的空白——從而讓我們更難意識到,那個從一開始想要被掩藏的東西究竟是什麼。

要想獲得高的主觀幸福感,你需要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現在和未來的可能自我上,詳細地想象那個可能的你會過着怎樣的生活,有着何種狀態。這種想象會給你提供持續成長的動力。

好孩子在家庭以外的地方(比如學業、工作、運動等領域)取得非凡的成就,以至於一切看起來似乎是正常的,家庭以外的人幾乎無法想象他們家庭內部存在問題。他們希望藉此逃避家庭中已經存在的問題,脱離家庭角*來給予自己積極的定義,保護自己不受家庭成員的批評,也給家庭帶來積極正面的影響。

對未知的焦慮和控制感有關。那種害怕失控的感覺在影響你的焦慮水平和自信,但這種感覺是虛幻的,不如想辦法找到那些你真正能夠控制的東西,提高應對的能力,“做好我能做的,接受不能改變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