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孤獨》經典語錄

來源:國語幫 2.36W
《好的孤獨》經典語錄
當你一個人獨處,自我的力量就開始覺醒,內心會變得越來越強大。 孤獨讓你遠離喧囂,內心沉靜而有力,判斷無比清晰; 孤獨帶你找到自我,聽取內心的聲音,應對外界難題; 孤獨領你看清人生,不再慌亂和迷茫,活得從容堅定。 孤獨讓你與自己對話,內心才是一切的*。所有複雜會變得簡單,所有空虛會變得充實,所有焦慮會變為平靜,所有脆弱會變為強大。從此再也不會感到迷茫,再也不會為誰受傷。 當你最終脱胎換骨,一定會感謝曾經的孤獨。 本書由復旦大學陳果老師近10年的教學心...(更多)

經典語錄

我們大可以活成我們自己,活得更本*一點、更真實一些,反正還是會有人喜歡你、有人不喜歡你。但至少你會更喜歡你自己。

“孤獨”是自得其樂的獨處,是自成體系的完整。就像一個小女孩在嘈雜的房間的一角靜靜地摺紙、畫畫、凝視着魚缸中的小魚,心無雜念,旁若無人,那是一種將散軼於外部事物之中的眼光引回內心世界的專心致志,那是一份心境和平的自給自足、清明安和而無所外求的精神圓融。而“寂寞”是無可慰藉的空虛,是急於衝破的樊籠,深陷其中的人往往不知道做什麼好,做什麼都沉浸不進去,都打不起精神,都不快樂;任何一件東西、每一個人都難以激發起自己對於生活擁抱歡呼的熱情;翻了一圈電話本,數百個名字裏卻找不到一個真正想説話的人;電視頻道換了又換,卻都顯得那麼枯燥乏味;想痛哭流涕,想聲嘶力竭地大喊,想在暴雨裏狂奔,來驅趕*着自己的精神低迷……那是一種無所適從的“自厭”,那是自我心靈之火

不是世界離你遠了,是你離自己的心遠了。

與“寂寞”相比,“孤獨”是一種更高貴更優美的狀態,人需要“孤獨”,獨處時自我的“真實”能還給我們精神的自由。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的祖先前輩們講究“慎獨”:從人羣中抽身而出,從喧譁中隱匿,返回獨對天地、獨對真實之自我的存在。我們真正屬於自己的時間並不多,或是在忙於應對本能的吃喝拉撒睡,或是在應接不暇地做着雜七雜八的事,接觸着親疏不一、形形**的人,我們應當給自己更多獨處的時間,為的是卸下“*”,自如生活,如我所是——本*、自在、真情實感。

我很喜歡法國人常掛在嘴邊的那句“C'est la vie(這就是生活)”,他們在歡笑之時用它讚美人生,在悲傷之中用它調理傷口。這句話的妙處就在於它透露了生活不可預測的無常與善變——苦與樂,微妙地銜接着每一天的起承轉合。

我們能欺騙的往往是信任我們的人,而信任我們的人最不能承受的就是我們欺騙他們。

“孤獨”是由自我思想的豐富*而帶來的對獨處的近乎貪婪的偏好與享受,那是一種對自我充實飽滿的精神生活的不緊不慢的消化、悠然自得的回味,嫻靜而從容。而“寂寞”是由自我內心的荒涼、思想的貧乏而引起的對獨處的恐慌,精神的空洞使我們直覺到生命的虛無,情感的真空使我們懷疑自我的存在,那是一種靈魂中空的乾癟,是絢爛的煙花在高空瞬間綻放、又墜回廣漠低沉的黑暗中的無望,焦灼卻疲乏。

只有無法接受真實自我的人,才會用虛構的美麗自己騙自己,那是一種直面真相的癱軟無力。如果一個人無可避免地生而有弱點,那麼不能接受自己有弱點,恐怕才是他最無可救*的“弱點”。

決定你我能否成為朋友,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時間。

孤獨很多時候的表現形式是沉默,但沉默不足以代表孤獨,孤獨與任何可見可聞的形式無關。有些年輕人用抽煙來製造煙霧包裹中的寂寥,或者借酒來玩弄氤氲醉意中的寂寞,或者走頹廢路線來表露自己與眾不同的獨特,這是一種擺酷,或是一種造作,那只是對想象中的孤獨的描摹,是流於表面的裝扮,是看似冷寂的*之下一顆急欲引人注意的虛榮心在作祟,而不是真正的孤獨者的風範。孤獨源於思想的充沛飽滿,是思想自發的精神流浪。

而成熟的開心,則接近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從容淡定。它放開具體的對象、超越轉瞬即逝的個人情緒。那不是來去匆匆的“快樂”,而是豁達大度、無所計較的“開心”。當一顆心是洞開的,就能容納世間萬象,“悲歡”和“苦樂”可以在其中自由出入,隨它來來去去、自生自滅,只因風平浪靜的海面倏忽吹過一絲微風,偶爾微泛水紋而已。對於成熟者,有糖吃挺開心,吃不到糖也不難過;贏了人家挺開心,輸了也不難過;美味佳餚不拒絕,粗茶淡飯不計較;得意之時不顯擺,失意之時不抱怨。

讓自己在他人眼中閃閃發光,引來旁人路人陌生人的羨慕與讚歎——很多人把這當成對自己的善待。在我看來,這不是真正的自愛,而更像一種“自厭”,因為這裏面全然沒有對真實自我的觀照、尊重和接納,卻充滿了對自我本*的無視、嫌棄和壓抑。事實上,這大可不必,一個人,不論表現得多好多完美,總有人喜歡,總有人不喜歡。即使像耶穌一樣的聖人,也是有人喜歡他,有人不喜歡他,有人憎恨他,甚至將他送上了十字架。既然如此,我們大可以活成我們自己,活得更本*一點、更真實一些,反正還是會有人喜歡你、有人不喜歡你。但至少你會更喜歡你自己。這才像“自愛”,不是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