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經》經典語錄

來源:國語幫 4.86K

經典語錄

如果一個人的品德足以讓遠方的人慕名而 來,如果他的信譽足以把形形**的人凝聚在一起,如果他的見識足以照鑑古人的正誤,如果他的才能足以冠絕當代,這樣的人就可以稱作人中之英;如果一個人的理論足以成為教育世人的體系,如果他的行為足以引為道德規範,如果他的仁愛足以獲得眾人的擁戴,如果他的英明足以燭照下屬,這樣的人就是人中之俊;如果一個人的形象足可做別人的儀表,如果他的智慧足以決斷嫌難,如果他的*行足以*策卑鄙貧婪,如果他的信譽足以團結生活習俗不同的人們,這樣的人就是人中之豪;如果一個人能恪守節*而百折不撓,如果他多有義舉但受到別人的誹謗而不發怒,見到讓人唾棄的人和事而不苟且勉強,見到利益而不隨隨便便去獲取,這樣的人就是人中之傑。” 只有符合

《反經》經典語錄

夫人才能參差,大小不同,猶升不可以盛斛,滿則棄矣。非其人而使之,安得不殆乎?(傅子曰:“凡品才有九:一曰德行,以立道本;二曰理才,以研事機;三曰政才,以經治體;四曰學才,以綜典文;五曰武才,以御*旅;六曰農才,以教耕稼;七曰工才,以作器用;八曰商才,以興國利;九曰辯才,以長諷議。”此量才者也。) 故伊尹曰:“智通於大道,應變而不窮,辯於萬物之情,其言足以調*陽、正四時、節風雨。如是者,舉以為三公。”故三公之事常在於道。 (漢文帝問陳平曰:“君所主何事?”對曰:“陛下不知臣駑下,使臣待罪宰相。宰相者,上佐天子,燮理*陽,下遂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內親附百姓,使公卿大夫各得其職。”上曰:“善!”

三代之亡,非法亡也,御法者非其人矣。故知法也者,先王之陳述,苟非其人, 道不虛行。故尹文子曰:仁、義、禮、樂、名、法、刑、賞,此八者,五帝三王治 世之術。故仁者,所以博施於物,亦所以生偏失。義者,所以立節行,亦所以成華 偽。

夫天道極即反、盈則損。故聰明廣智,守以愚;多聞博辯,守以儉;武力毅勇,守以畏;富貴廣大,守以狹;德施天下,守以讓。此五者,先王所以守天下也。 《傳》曰:“無始亂,無怙富,無恃寵,無違同,無傲禮,無驕能,無復怒,無謀非德,無犯非義。此九言,古人所以立身也。”

昔先王當時而立法度,臨務而制事,法宜其時則理,事適其務故有功。今時移而法不變,務易而事以古,是則法與時詭,而事與務易,是以法立而時益亂,務無而事益廢。此聖人之理國也,不法古,不修今,當時而立功,在難而能免。 [秦孝公用衞鞅。鞅欲變法,孝公恐天下議己,疑之。衞鞅曰:“疑行無名,疑事無功。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見非於世;有獨智之慮者,必見教於人,愚者暗於成事,智者見於未萌。人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是以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人,不循其禮。”孝公曰:“善。”甘龍曰:“不然。聖人不易人而教,智者不變法而治。因人而教,不勞而功成。緣法而理,吏習而人安。”衞鞅曰:“龍之所言,世俗之言。

“德行高妙,容止可法,是謂清節,延陵、晏嬰是也。思信道化,策謀奇妙,是謂術家,范蠡、張良是也。建法立制,強國富人,是謂法家,管仲、商鞅是也。其德足以厲風俗,其法足以正天下,其術足以謀廟勝,是謂國體,伊尹、呂望是也。其德足以率一國,其法足以正鄉邑,其術足以權事宜,是謂器能,子產、西門豹是也。

揆德者,其有言忠行夷,秉志無私,施不求反,情忠而察,貌拙而安者,曰仁心者也。有事變而能治效,窮而能達,措身立功而能遂,曰有知者也。有富貴恭儉而能威嚴,有禮而不驕,曰有德者也。(議曰:魚豢雲:“貪不學儉,卑不學恭,非人*分,處所然耳。”是知別恭儉者,必在於富貴人也。)有隱約而不懾,*而不奢,勛勞而不變,喜怒而有度,曰有守者也。有恭敬以事君,恩愛以事親,情乖而不叛,力竭而無違,曰忠孝者也。此之謂揆德。

(《人物誌》曰:“夫心質亮直,其儀勁固;心質平理,其儀安閒。夫仁目之精,愨然以端;勇膽之精,曄然以強。夫憂患之*,乏而且荒;疾?之*,亂而垢理;喜*,愉然以懌;愠*,厲然以揚;妒惑之*,冒昧無常。是故其言甚懌而精*不從者,中有違也;其言有違而精*可信者,辭不敏也;言未發而怒*先見者,意憤溢也;言已發而怒氣送之者,強所不然也。”凡此之類,雖欲違之,精*不從,威愕以明,雖變可知也。)

臣聞料才核能,治世之要。自非聖人,誰能兼茲百行,備貫眾理乎?故舜合羣司,隨才授位;漢述功臣,三傑異稱。況非此儔,而可備責耶? 夫剛略之人,不能理微,故論其大體則弘略而高遠,歷纖理微則宕往而疏越;亢厲之人,不能回撓,其論法直則括據而公正,説變通則否戾而不入;寬恕之人,不能速捷,論仁義則弘詳而長雅,趨時務則遲緩而不及;好奇之人,橫逸而求異,造權譎則倜儻而瑰壯,案清道則詭常而恢迂。 黃石公曰“使智、使勇、使貪、使愚智者樂立其功,勇者好行其志,貪者決取其利,愚者不愛其死。因其至情而用之,此*之微權也。”

《經》曰:“任寵之人,觀其不驕奢(太公曰:貴之,而不驕奢者,義也。);疏廢之人,觀其不背越;榮顯之人,觀其不矜誇;隱約之人,觀其不懾懼;少者,觀其恭敬好學而能悌(《人物誌》曰:“夫幼智之人,在於童[齒乙],皆有端緒。故文本辭繁,辯始給口,仁出慈恤,施發過與,慎生畏懼,廉起不取者也。”);壯者,觀其廉?務行而勝其私;老者,觀其思慎,強其所不足而不逾。父子之間,觀其慈孝;兄弟之間,觀其和友;鄉黨之間,觀其信義;君臣之間,觀其忠惠(太公曰:付之而不轉者,忠也。)。”此之謂觀誠。

《傳》稱諺曰:“非所怨,勿怨。寡人怨矣。”是知凡怨者,不怨於所疏,必怨於親密。何以明之?高子曰:“《小弁》,小人之詩也。”孟子曰:“何以言之?”高子曰:“怨。”孟子曰:“固哉!高叟之為詩也。有越人於此,關弓*我,我則談笑而道之。無他,疏之也。兄弟關弓而*我,我則泣涕而道之。無他,戚之也。然則小弁之怨,親親也。親親,仁也。”[《小弁》,刺幽王也。太子之傅作。] 晉使韓簡子視秦師雲:“師少於我,鬥士倍我。”公曰:“何故?”對曰:“出因其資,入用其寵,飢食其粟,三施而不報,所以來也。”[觀秦怒而來,則知至恩必有至怨矣。]

《人物誌》曰(凡有血氣者,莫不稟*陽以立*,體五行而着形。其在體也,木骨、金筋、火氣、土肌、水血,五物之象也。五物之實,各有所濟也。):“骨植而柔立者,謂之宏毅。宏毅也者,仁之質也(木則垂*,為仁之質。質不宏毅,不能成仁。)。 氣清而朗者,謂之文理。文理也者,禮之本也(火則照察,為禮之本。本無文理,不能成禮。)。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