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蘭昆德拉經典語錄

來源:國語幫 3.34W
米蘭昆德拉經典語錄
米蘭·昆德拉,捷克小説家,生於捷克布爾諾市。1948年,到首都布拉格讀大學。1967年,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説《玩笑》在捷克出版,獲得巨大成功。曾多次獲得*文學獎,並多次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主要作品有《小説的藝術》、《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等。2010年11月15日,“2010第五屆*作家富豪榜”子榜單外國作家富豪榜首次發佈,該榜統計了2000至2010十年間,外國作家在*大陸地區的版税總收入,共有25位外國作家上榜,米蘭·昆德拉以600萬元**版税收入...(更多)

經典語錄

愛開始於一個女人某句話印在我們詩化記憶中的那一刻。

為什麼上帝看到思考的人會笑?那是因為人在思考,卻又抓不住真理。因為人越思考,一個人的思想就越跟另一個人的思想相隔萬里。

跟一個女人做愛和跟一個女人睡覺,是兩種截然不同,甚至是幾乎對立的感情。愛情並不是通過做愛的慾望(這可以是對無數女人的欲求)體現的,而是通過和她共眠的慾望(這隻能是對一個女人的欲求)而體現出來的。

放蕩的迷戀,女人在其中看不到絲毫感人之處:由於男人沒有在女*身上寄託一個主觀的理想,他們對所有女人都感興趣,沒有誰會令他們失望。的確。就是這從不失望的本身帶有某種可恥的成分。在世人眼中,放浪之徒的迷戀是不可寬恕的(因為從不為失望而補贖)。

我想象着兩個人數年後重逢時的激動心情。從前,他們經常來往,因此覺得彼此由相同的經歷、相同的回憶聯繫在了一起。相同的回憶?誤解由此產生,他們沒有相同的回憶;兩個人都只從他們的見面中保留了兩三個小小的情景,但是各有各的情景;他們的回憶並不相像;不能相互印*;甚至從數量上來説,也無法相比: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回憶往往多於對方對他的回憶;首先是因為記憶能力因人而異(這還是兩個人都能接受的解釋),還因為(這更難接受)他們對於對方的重要*不一樣。

楊心想:人的*情生活開始於沒有快感的興奮,結束於沒有興奮的快感。

您一定知道所有那些關於法國大*,關於瑪麗王后,或者關於一九一四年戰爭,關於在蘇聯的集體化進程,還有關於一九八四年的小説。所有那些,都是一些大眾化的小説,通過小説語言表現一種非小説的知識。而我將不遺餘力地重複,小説惟一的存在理由是説出惟有小説才能説出的東西。

*愛不僅僅是對肉體的渴望,在同樣的程度上,它還是對榮譽的渴望。一個為我們所擁有的*伴侶,看重我們並愛着我們的*伴侶,變成我們的一面鏡子,她衡量着我們的重要*和我們的價值。

人們一旦把一件事情太當真了,那麼信任就會把這件事推向荒誕的地步。一種政策的真正捍衞者,永遠不會把這一政策的詭辯看得太認真,他們看重的,只是掩藏在這些詭辯之後的實際目標。因為,那些*謊言和那些詭辯的存在,並不是讓人們來相信的;它們更多地是被人們用作心照不宣的藉口;那些把它們太當真的天真的人,遲早都會發現這裏頭矛盾多多,漏洞百出,都會開始反叛,最終可恥地成為叛徒和變節者。

“歸根到底,年輕人如果裝腔作勢,不能算他們的錯;他們還沒有定型,但生活把他們置於一個定型的世界之中,在這個世界裏,人們要求他們像成熟的人一樣行事。於是他們迫不及待地採用那些流行的方式和樣子,這些東西很容易對他們胃口,使他們喜歡——他們在扮演角*。”

你説的都是真的,但有許多真的沒説。

一天,特麗莎未經邀請來到了他身邊,一天,她又同樣地離他而去。她帶着沉重的箱子前來,又帶着沉重的箱子離別。他付了帳,離開餐館,開始逛街。他心中的憂鬱變得越來越美麗。他和特麗莎共同生活了七年,現在他認識到了,對這些歲月的回憶,遠比它們本身更有魅力。他對特麗莎的愛是美麗的,但也是令人厭倦的,他總是向她瞞着什麼,哄勸,掩飾,講和,使她振作,使她平靜,向她表白感情,説得有眉有眼,在她的嫉妒、痛苦和噩夢之下惶惶如罪囚。他自責,他辯解,他道歉。好,這一切令人厭倦的東西現在終於都消失了,只留下了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