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白華經典語錄

來源:國語幫 1.94W
宗白華經典語錄

宗白華,*現代新道家代表人物、哲學家、美學大師、詩人,南大哲學系代表人物。

1919年被五四時期很有影響的文化團體少年*學會選為評議員,併成為《少年*》月刊的主要撰稿人,積極投身於新文化運動。1918年畢業於同濟大學語言科,1920到1925年留學德國,先後在法蘭克福大學和柏林大學學習哲學和美學。回國後,自30年代起任*大學(1949年更名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1949到1952年任南京大學教授,1952年院系調整,南京大學哲學系合併到北大,之後一直任*大學哲學系教授,後兼任中華全國美學學會顧問。


經典語錄

文品如詩品。“花開無言,人淡如菊”“遇之自天,泠然希音”,淡然明鏡之素心,才會有空靈之文。

畫家的眼睛不是從固定角度集中於一個透視的焦點,而是流動着飄瞥上下四方,一目千里,把握大自然的內部節奏,把全部景界組織成一幅氣韻生動的藝術畫面。

一切藝術的美,以至於人格的美,都趨向於玉的美:內部有光澤,但是含蓄的光采,這種光*是極絢爛又極平淡。

*詩人多愛從窗户庭階,詞人尤愛從簾、屏、欄干、鏡以吐納世界景物。 人們把大自然吸收到庭户內。庭院藝術發達極高。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杜甫 “隔窗雲霧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鏡中。”王維 ”*山重複爭供眼,風雨縱橫亂入樓。“陸放翁 ”帆影多從窗隙過,溪光合向鏡中看。“葉令儀 深廣無窮的宇宙來親近我,扶持我,無庸我去爭取那無窮的空間,像浮士德那樣野心勃勃,彷徨不安。

*的建築、園林、雕塑中都潛伏着音樂感——即所謂“韻”。西方有的美學家説:一切的藝術都趨向於音樂。這話是有部分真理的。

從魏晉六朝起,*人的美感走到了一個新的方面,認為“初發芙蓉”比之於“錯採鏤金”是一種更高的美的境界。

美對於你的心,你的“美感”是客觀的對象和存在。你如果要進一步認識她,你可以分析她的結構、形象、組成的各部分,得出“諧和”的規律、“節奏”的規律、表現的內容、豐富的啟示,而不必顧到你自己的心的活動。你越能忘掉自我,忘掉你自己的情緒波動,思維起伏,你就會像一面鏡子,照見了一個世界,豐富了自己,也豐富了文化。

*的筆有極大的表現力,因此筆墨兩字,不但代表繪畫和書法的工具,而且代表了一種藝術境界。

我們要把整個情緒和思想改造一下,移動了方向,才能面對美的形象,把美如實地和深入地反映到心裏來,再把它放*出去,憑藉物質創造形象給表達出來,才成為藝術。*古代曾有人把這個過程喚作“移人之情”或“移我情”。

一句話,就是你的心要具體地表現在形象裏,那時旁人會看見你的心靈的美,你自己也才真正的切實地具體地發現你的心裏的美。

形象不是形式,而是形式和內容的統一,形式中每一個點、線、*、形、音、藴,都表現着內容的意義、情感、價值。所以詩人艾略特説:“一個造出新節奏的人,就是一個拓展了我們的感情並使它更為高明的人。”又説:“創造一種形式並不是僅僅發明一種格式,一種韻律或節奏,而且也是這種韻律或節奏的整個合式的內容的發覺。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並不僅是如此這般的一種格式或圖形,而是一種恰是如此思想感情的方式”,而具有着理想的形式的詩是“如此這般的詩,以致我們看不見所謂詩,而但注意着詩所指示的東西”

音樂領導我們去把握世界生命萬千形象裏最深的節奏的起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