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宗羲經典語錄

來源:國語幫 3.26W
黃宗羲經典語錄

黃宗羲(1610.9.24-1695.8.12),漢族,浙*紹興府餘姚縣人。字太沖,一字德*,號南雷,別號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藍水漁人、魚澄洞主、雙瀑院長、古藏室史臣等,學者稱梨洲先生。明末清初經學家、史學家、思想家、地理學家、天文歷算學家、教育家。“東林七君子”黃尊素長子。與顧炎武、王夫之並稱“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與弟黃宗炎、黃宗會號稱“浙東三黃”;與顧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並稱為“明末清初五大家”,亦有“*思想啟蒙之父”之譽。與陝西李顒、直隸容城孫奇逢並稱“海內三大鴻儒”。黃宗羲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思想。他説“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主張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從而限制君權,保**的基本權利。黃宗羲的*主張抨擊了封建君主*制度,有及其重要的意義,對以後反*鬥爭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黃宗羲學問極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一生著述多至50餘種,300多卷。

黃宗羲主要著作:《明儒學案》(*第一部學術史)、《宋元學案》(全祖望補足)、《明史案》(迄今未見)、《明文海》、《明夷待訪錄》、《行朝錄》、《今水經》、《大統歷推法》、《四明山志》、《南雷文定》、今人編有《黃宗羲全集》。

哲學上反對宋學中“理在氣先”的理論,認為“理”並不是客觀存在的物質實體,而是“氣”的運動規律,認為“氣質人心是渾然流行之體,公共之物也”。具有唯物論的特*。

“盈天地皆心也”的觀點又有唯心論的傾向。這與黃宗羲服役陽明學,深受其影響有關。黃認為王學中“致良知”的“致”,就是“行”,兩者別無二致

黃宗羲定律是指*歷史上賦税改革歷朝歷代都有進行,雖賦税改革目的很多是為了減輕農民負擔,改善國家財政,每次税費改革後,農民負擔在短時間內確實有下降,但隨後又增長到比改革進行前更高的水平,國家財政最後也得不到改善。

中華*共和國總理*在記者招待會上曾提到這一定律。


經典語錄

學者志不立,一經患難,愈見消沮,所以要先立志。 學不至於樂,不可謂之學。 學者之患,莫大於自足而止。 利害之端,常伏于思慮之所不到;疑間之萌,每開於堤防之所不及。

學不至於樂,不可謂之學。

利害之端,常伏于思慮之所不到;疑間之萌,每開於堤防之所不及。

學者志不立,一經患難,愈見消沮,所以要先立志。

用一人焉,則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則慮其可欺,而又設一事以防其欺。

緣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羣工。故我之出而仕也,為天下,非為君也;為萬民,非為一姓也⋯⋯以君之一身一姓起見,君有無形無聲之嗜慾,吾從而視之聽之,此宦官宮妾之心也。

夫治天下猶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後者唱許。君與臣,共曳木之人也;若手不執紼,足不履地,曳木者唯娛笑於曳木者之前,從曳木者以為良,而曳木之職荒矣。

骨月之間,多一分渾厚,便多留一分天*,是非正不必太明。

學則智,不學則愚;學則治,不學則亂。自古聖賢,盛德大業,未有不由學而成者也。學則可以守身,可以治民,可以立教。

昔之為小人者,口堯舜而身盜跖;今之為小人者,身盜跖而罵堯舜

問做人,曰:“飢餓窮愁困不倒,聲*貨利侵不倒,死生患難考不倒,而人之事畢矣。”

人生在世,逐日擾攘,漫無自得,尋其根源,除怨天尤人,別無甚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