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6―19题《问候的艺术》*百姓最常用的问候语是:吃饭了吗?此话自古有之,并不是因为谁说...

来源:国语帮 3.37W

问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6―19题《问候的艺术》*百姓最常用的问候语是:吃饭了吗?此话自古有之,并不是因为谁说...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6―19题


《问候的艺术》


*百姓最常用的问候语是:吃饭了吗?此话自古有之,并不是因为谁说了句吃饭是第一件大事。千百年来,*老百姓都没有真正吃饱过,他们最关心的自然是吃饭。古之君子把“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作为修身清律,我想并不是因为君子们不想吃好住好,只因这“吃住”二字实在太奢侈了。君子是不应奢侈的。老百姓却不愿挨饿,君子们也没理由因为自己喜欢半饿着就让老百姓也食无求饱。老百姓除了口咬黄土背朝天,没别的办法可以填饱肚子。云南人把“挣钱”说成“苦钱”,生动得有些惨烈。老百姓不懂得什么形容词用如动词,只知道钱来得太苦,“挣钱”就成了“苦钱”。如果老百姓干脆如动物,食物只要进了肚子,就再也吐不出来了,反倒安然些。可是他们贵为万物灵长,就会有别的同类总要从他们碗里打劫。所以自古便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现在的百姓见面仍是忍不住会问:吃饭了吗?毕竟还有人饭是吃不饱的。可是有部分人的问候语渐渐变了,他们会问:你好吗?这些人有点儿文化,职业尚可,吃饭大概已不是难事。但是吃饭问题解决了,别的问题又来了。所谓别的问题,便是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种种“不好”。譬如,桀骛不驯者难免不测之祸,言行方正者会有小人猜嫌,大腹便便者担心脂肪肝,身居高位者生怕丢了官,等等。于是,不论好人坏人,只要肚子塞饱了,见面总会问:你好吗?


据说西化很危险,但人们的生活习惯正慢慢西化着。比方说,男人见了女人,也会学西方人说:你很漂亮。女人自然就高兴,直道谢谢。人总是缺什么就唠叨什么的,并不是所有女人都漂亮,而所有女人都希望自己漂亮,于是那些长了见识的男人见了女人,最爱说的问候语就是:你真漂亮。女人比男人聪明,你如果说她气质真好,她就生气,疑心你说她不漂亮。所以男人千万别夸女人有气质。


场面上混得很开的人见了面,通常的问候是:忙吗?多半是他们都不太忙,或是正在瞎忙。而不忙或瞎忙又太不应该了,那么见人问候声忙吗?就是对人家最大的尊重了。回答通常是两种:忙,或不忙。回答说忙的,要么是有口无心,要么是想显示自己多么重要。答曰不忙的,自然就是谦虚了。看似谦虚,其实多半真的不忙。


长沙的士司机的问候也有意思:手气好吗?坐在的士上,对讲机咿里哇啦吵个不停,多是问手气。有时是问昨夜的麻将,有时是问今天的生意。说起昨夜的麻将,几乎没人会说手气好,都说输得差不多只剩短裤子了。听了这话,我不会去留意这位司机是否穿着短裤,只会透过反光镜看看他的眼睛是否通红。整个车程就有些紧张,生怕司机打瞌睡。司机们过问生意,用的也是麻坛术语:听牌了吗?据说起码得够着上交车主的承包费且有几碗盒饭钱了,就算是听牌了。再赚上一天的*,才算是和牌。可最近几年,总听司机唉声叹气,说自己还没听牌。出租车生意好坏,应该算是经济景气指标。我不经意间会留心司机们问手气,然后想想才看过的报纸头条,总觉得二者有些牛头不对马嘴。 


          (选自《读书文摘》2008年第11期/作者 王跃文 )


16.从整体看,*老百姓的问候发生了那几个方面的变化?(6分)


                                                                        


17.作者引用古之君子的“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是用什么论*方法?意在说明什么?(4分)


                                                                       


18.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问候的艺术。(4分)


                                                                         


19.对作者所阐述的问候艺术,你是肯定还是否定,请简述理由。(4分)


                                                                            

【回答】

16.①问人们最关心的吃饭问题;②问人们生活好不好;③最爱说的问候语就是见面直接恭维:你真漂亮;④问人家忙不忙;⑤问打麻将的手气;(6分)


17.(4分)用引*法说明古代吃饭是人们生活中最关心的,即使古代君子也回避不了这个话题。


18.①对别人的生活表示关心;②不问别人忌讳的话题;③问要适应时代与环境场景的变化;④对人家的问不必问出实情;⑤对人家的假话不必相信。(不少于4条,每条1分)


19.开放型试题,既可肯定也可否定,言之成理既可。从人际关系*的角度,可以肯定;从反对虚伪的角度可以否定。也可辨*看待。(4分)

知识点:单元测试

题型:未分类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