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于一》经典语录

来源:国语帮 1.74W
《小于一》经典语录

《小于一》是布罗茨基的第一部散文集,展现了他对文学、 *和历史等各领域的全面兴趣。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讲,《小于一》是一部知识分子的自传。本书收录了布罗茨基评论诗歌与诗学的最卓越的散文作品。不可避免,《小于一》中也谈到了*。这些散文是对历史和当今时代的深刻沉思。本书也是一部私人回忆录。用作书名的散文《小于一》和压卷之作《一个半房间》,是布罗茨基为自己的故乡城市和双亲谱写的颂歌——或者说哀歌。

1986年美国国家书评奖获奖作品

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著名诗人约瑟夫•布罗茨基经典散文集

著名诗人、翻译家黄灿然先生历时三年精心译成

独家引进,简体中文版全译本在*大陆首次面世

东西方兼容的背景为他提供了异常丰富的题材和多样化的观察方法。该背景同他对历代文化透彻的悟解力相结合,每每孕育出纵横捭阖的历史想象力。

——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

(本书)展现出作者用英语写作的高超能力,文笔灵动,饱含智慧……为人们了解俄国的文学传统、*气候和俄罗斯当代诗歌与诗学,提供了深刻而具有启发*的真知灼见。

——美国《图书馆杂志》

每一篇散文都是一场充满*的演出,这些经典散文跨越了生活、*与艺术。

——英国《*报》


经典语录

历史无疑注定要重复自身:毕竟,历史如同人,没有很多选择。

无论你们选择做多么勇敢或谨慎的人,在你们一生的过程中,都一定会与所谓的恶进行实际的接触。我指的不是某本哥特式小说的所有物,而是,说的客气些,一种你们无法控制的可触摸的社会现实。无论多么品*良好或精于计算,都难以避免这种遭遇。事实上,你越是计算,越是谨慎,这邂逅的可能*就越大,冲击力也就越强烈。这就是生命的结构,即我们认为是恶的东西有能力做到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原因之一是它往往会以善的面目出现。

那是这座城市最神奇的时刻,你可以在凌晨两点读书写作而不需要灯光,建筑物没有*影,屋顶环绕着金光,看上去就像一套脆弱的瓷器。周围是如此安静,你几乎可以听见一支汤匙在*兰掉落的叮当声。

恶无处不在,原因之一是它往往会以善的面目出现。

“一个人既不是孩子也不是*;一个人也许是小于‘一’的。”

每一个写作生涯,都始于个人对成圣、对自我改进的追求。迟早,通常很早,一个人便会发现他的笔完成的东西远远多于他的灵魂。

但是这位作家的主人公在读者面前以近乎加尔文主义的固执裸露他们的灵魂,并非只是为了逼真*。尚有某种东西迫使陀思妥耶夫斯基把他们的生活从里到外翻出来,摊开他们肮脏的精神亚麻布的每一个褶层和每一条皱纹;并且这也不是为了追求真理。因为他的调查结果所显示的,不止是真理;他们暴露了生活的织物,而这织物是褴褛的。那股迫使他这样做的力量,是他的语言那无所不吃的杂食*,他最终达到了这样的程度,就连上帝、人、现实、罪责、死亡、无限、拯救、空气、土壤、水、火、金钱也无法满足它;于是它扑向自己。

不管你喜不喜欢,艺术是一个线*程序,为了防止它自己回卷,艺术便有了陈词滥调这个概念。艺术的历史是增加和提炼的历史,扩展人类感受力之视角的历史,丰富表达手段的历史——或更经常地,浓缩表达手段的历史。艺术中引入的每一种新的心理现实或美学现实,对其下一个实践者来说都立即变成老套。

因为正常、像人样的生存,是大多数人类渴望的目标。因此,一个把六千卢布当成一笔巨款的作家,也就是在一个与大多数人相同物质和心理层面上运作的作家,即是说,他以生活本身的普通方式来处理生活,因为,如同自然程序,人类生活的引力作用都是朝着中等方向运动的。相应地,一个属于社会阶梯较上层或较下层的作家,总会多多少少扭曲生存的画面,因为,不管是在较上层还是在较下层,他都会从一个过于尖锐的角度来看那画面。从上层或下层批判社会(社会是生活的昵称)也许可产生伟大读物;但那只是充当内线,使你可以尽一份道德责任罢了。

本世纪俄罗斯散文的苦难一定可以给别的文学提供某些教训,因为俄罗斯在普拉东诺夫已死的情况下以这种方式写作,依然要比美国作家在贝克特还活着的情况下追求平庸更可原谅一点儿。

与其说诗歌是艺术的一种形式,不如说艺术是诗歌常常借用的一种形式

追求基准的人总是多于追求极端的人。获得上述数目,以及获得上述数目的一半或十分之一,所涉及的人类心灵挣扎,远远多于任何致富计划或任何形式的苦行主义。事实上,所涉及的数目愈小,人们为获得它而投入的情绪就愈大。这么说来,其拿手好戏是处理人类心理种种错综复杂关系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把六千卢布视为一笔巨款,其理由就在明显不过了。对他来说,这意味着一大笔人类投资,一大笔细微差别,一大笔文学。简言之,这与其说是货真价实的钱不如说是形而上学的钱。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