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題目。初,魏人范雎從中大夫須賈使於齊,齊襄王聞其辯口,私賜之金及牛、酒。須賈以為雎以...

來源:國語幫 3.34W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題目。初,魏人范雎從中大夫須賈使於齊,齊襄王聞其辯口,私賜之金及牛、酒。須賈以為雎以...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題目。

初,魏人范雎從中大夫須賈使於齊,齊襄王聞其辯口,私賜之金及牛、酒。須賈以為雎以國*事告齊也,歸而告其相魏齊。魏齊怒,笞擊范雎,折脅,折齒。雎佯死,卷以簀,置廁中,使客醉者更溺之,以懲後,令無妄言者。范雎謂守者日:“能出我,我必有厚謝。”守者乃請棄簀中死人。魏齊醉,曰:“可矣。”范雎得出。魏齊悔,復召求之。魏人鄭安平遂*范雎亡匿,更姓名曰張祿。

秦謁者王稽使於魏,范雎夜見王稽。稽潛載與俱歸,薦之於王,王見之於離宮。雎佯為不知永巷而入其中,王來而宦者怒逐之,曰:“王至。”范雎謬曰:“秦安得王!秦獨有太后、穰侯耳!”王微聞其言,乃屏左右,跽而請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對曰:“唯唯。”如是者三。王曰:“先生卒不幸教寡人邪?”范雎曰:“非敢然也!臣,羈旅之臣也,交疏於王,而所願陳者皆匡君之事,處人骨肉之間,願效愚忠而未知王之心也,此所以王三問而不敢對者也。臣知今日言之於前,明日伏誅於後,然臣不敢避也。且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苟可以少有補於秦而死,此臣之所大願也。獨恐臣死之後,天下杜口裹足,莫肯鄉秦耳!”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今者寡人得見先生,是天以寡人溷先生而存先王之宗廟也。事無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願先生悉以教寡人,無疑寡人也!”范雎拜,王亦拜。范雎曰:“以秦國之大,士卒之勇,以治諸侯,譬若走韓盧而博蹇兔也。而閉關十五年,不敢窺兵于山東者,是穰侯為秦謀不忠,而大王之計亦有所失也。”王跽曰:“寡人願聞失計!”然左右多竊聽者,范雎未敢言內,先言外事,以觀王之府仰。因進曰:“夫穰侯越韓、魏而攻齊剛、壽,非計也。齊閔王南攻楚,破*殺將,再闢地千里,而齊尺寸之地無得焉者,豈不欲得地哉?形勢不能有也。諸侯見齊之罷敝,起兵而伐齊,大破之,齊幾於亡,以其伐楚而肥韓、魏也。今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今夫韓、魏,*之處而天下之樞也。王若欲霸,必親*以為天下樞,以威楚、趙,楚強則附趙,趙強則附楚,楚、趙皆附,齊必懼矣,齊附則韓、魏因可虜也。”王曰:“善。”乃以范雎為客卿,與謀兵事。

(節選《資治通鑑》)

13.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A.以國*事告齊也                   *:祕密  

B.使客醉者更溺之                   溺:用水淹

C.王微聞其言,乃屏左右             微:略微

D.必親*以為天下樞               親:使……親近;接近

14.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 (    )

A.私賜之金及牛、酒             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

B.此臣之所大願也               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C.臣,羈旅之臣也,交疏於王     燕王欲結於君

D.以其伐楚而肥韓、魏也         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15.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A.范雎因為接收齊襄王的賞賜被人告發而被魏齊打斷肋骨和牙齒,他裝死並買通看守人而得以逃脫。

後來魏齊對毒打范雎感到十分後悔。

B.范雎深夜拜見出使魏國的王稽,王稽把他帶到了秦國,秦王在離宮召見范雎。而范雎卻以十分無禮

的姿態面見了秦王,秦王並未生氣。

C.秦王多次跪請范雎賜教,表現出求賢若渴的誠意,最終打消了范雎的顧慮,范雎為秦王分析了秦國

發展方略的失誤,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D.范雎以齊國攻打楚國而使好處落到韓、魏兩國手中為反面教材,勸說秦王採取遠交近攻的策略,並

根據形勢,各個擊破,以取得霸權。

16.翻譯下面的句子(9分)

(1)諸侯見齊之罷敝,起兵而伐齊,大破之,齊幾於亡。(3分)

(2)家叔以餘貧苦,遂見用於小邑。(3分)

(3)臣以險釁,夙遭閔凶。生孩六月,慈父見背。(3分)

【回答】

13.B

14.C

15.A

16. (1) 各國看到齊國征戰疲勞,便起兵攻打齊國,大破齊*,使齊國幾乎滅亡。(“罷敝”1分,“破”1分,句意通暢1分)

(2)我的叔父因為(看到)我貧困艱苦(就加以推薦),於是就被任命為小城的官吏。(“以”“見”各1分,全句流暢1分)

    (3) 我因為命運不濟,早年遭到不幸,剛生下來六個月,慈父就去世了。(“夙”“背”各1分,全句流暢1分)

【解析】

13.

試題分析: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能力,歸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據上下文的語境推斷重要實詞的詞義,同時最終也要落實到實詞的推斷上,因而掌握推斷的技巧至關重要。因文定義法:由於任何一個實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只可能有一個意義,因此可因文來定義,即根據具體的上下文語境來判斷某個實詞的具體意項。答題時要把實詞放回到原文語境中,結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分析可知,B.溺:溺尿。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

14.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了“之”“也”“於”“而”四個常見文言虛詞,結合具體用法和語境可知,C.都是介詞,和。A.代詞,他/結構助詞,的。B.表示判斷的語氣/表示陳述的語氣。D.連詞,錶轉折關係/連詞,表遞進關係。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15.

試題分析: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是指在對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正確理

解額把握的基礎上,對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做出恰當的評價。分析作者的思想觀點和文章的思想內容是否準確、深刻、全面、客觀或偏激、浮淺、片面、主觀臆斷等。得出的結論不是文章本來的,是在對文章的整體理解賞析基礎上進行的主觀的理解,突破了單純的文字理解,進入高層次的要求,體現出“這一個”特點,更具有主觀能動*、思辨能力、創造力等。可採用假設法與代入法,把句子放回到原文語境中,結合上下文,與選項所在相應段落進行比較。分析可知,A.“魏齊對毒打范雎感到十分後悔”理解有誤,應該是“對放走范雎感到後悔”。

考點: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鑑賞評價D。

16.

試題分析:本題首先要找出關鍵字或文言特殊句式進行重點翻譯,除一些帶有比喻*的詞語,一般在

直譯的基礎上,而後意譯。整句翻譯時,再按照現代漢語的語法要求,做到文通句順,表意準確。注意三句關鍵字句的翻譯:(1)“罷敝” “破” (2)“以”“見”(3)“夙”“背”。

考點: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參考譯文】

起初,魏國人范雎隨從中大夫須賈出使齊國,齊襄王聽說他能言善辯,私下贈給他金子及酒食。須賈以為范雎把魏國的祕密告訴了齊國,回國後便向魏國宰相魏齊告發。魏齊震怒,下令鞭打范雎,打斷了肋骨,打脫了牙齒。范雎只好裝死,被捲進竹蓆,拋到廁所,魏齊還派醉酒的賓客向他身上溺尿,以懲戒後人,令他人不得妄言。范雎悄悄對看守說:“你放出我,我必有重謝。”看守於是去請示把席中死人扔掉,魏齊正喝醉了酒,便說:“可以。”范雎這才得以脫身。事後魏齊後悔,又派人去搜索范雎。魏國人鄭安平把范雎藏匿起來,改換姓名叫張祿。

秦國任謁者之職的王稽出使魏國,范雎深夜前去求見。王稽把他暗中裝上使車,一起帶回國,推薦給秦王,秦王在離宮召見了范雎。范雎假裝不識道路走入宮中巷道。秦王乘轎輿前來,宦官怒聲驅趕范雎說:“大王來了!”范雎故意胡說道:“秦國哪裡有大王,秦國只有王太后和穰侯而已!”秦王略微聽見了幾句,便屏退左右隨從,下跪請求說:“先生有什麼指教我的?”范雎只說:“是的是的。”如此三次。秦王又說:“光生到底不願對我賜教嗎?”范雎才說:“我哪裡敢呢!我是一個流亡在外的人,和大王沒有什麼交往,而想向您陳述的又都是糾正您失誤的大事,關係到您骨肉親人,我即使願意一效愚忠卻還不知大王的真心,所以大王三次下問我都不敢回答。我知道今天在您面前說出,明天就有處死的危險,但我還是不敢迴避。況且死是人人都無法免除的,如果我的死能對秦國有所裨益,就是我最大的願望了。我只怕我被處死之後,天下的賢士都閉口不言,裹足不前,不再投奔秦國了。”秦王又下跪說:“先生您這是什麼話啊!今天我能見到先生,是上天認為我混濁,為了儲存秦國的祖業宗廟而把您賜給我的。無論事情大小,上及王太后,下至大臣,希望您都一一對我指教,不要再懷疑我的真心了!”范雎於是下拜,秦王也急忙回拜。范雎這才說道:“憑藉秦國的強大,士卒的勇猛,對付各國,就好比用韓盧那樣的猛犬去追擊跛腳兔子。而秦國卻坐守關外十五年,不敢派兵出擊崤山以東,這是穰侯魏冉為秦國的謀劃不忠心,但是大王您的方針也有所失誤。”秦王跪著說:“我想知道錯在何處!”但是左右隨從有不少人在側耳偷聽,范雎不敢提及內政,便先說到外事,以看秦王興趣的高低。他於是說:“穰侯越過韓國、魏國去進攻齊國的剛、壽兩地,不是好計劃。當年齊王向南進攻楚國,破*殺將,開闢千里土地,而最後齊國連一尺一寸領土也未能得到,難道是他不想要地嗎?實在是因為地理形勢無法佔有。而各國看到齊國征戰疲勞,便起兵攻打齊國,大破齊*,使齊國幾乎滅亡。這個結局就是因為齊國攻打楚國而使好處落到韓、魏兩國手中。現在大王不如採取遠交而近攻的方針,得一寸地就是您大王的一寸,得一尺地就是您大王的一尺。魏國、韓國,位於中原,是天下的中樞。大王如果想稱霸,必須接近中原之地控制天下樞紐,以威逼楚國、趙國,楚國強就收附趙國,趙國強則收附楚國,楚國、趙國一旦歸附您,齊國就驚慌失措了。齊國再歸附,那麼韓國、魏國便是秦國掌中之物了。”秦王說:“好。”於是以範難為客卿,與他商議*事。

知識點:歷史事件類

題型:文言文閱讀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