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李清照說:“詞別是一家,知之者少。”她最早指出詞是有別於一般詩歌的一個流派,有它的歷...

來源:國語幫 2.44W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李清照說:“詞別是一家,知之者少。”她最早指出詞是有別於一般詩歌的一個流派,有它的歷...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李清照說:“詞別是一家,知之者少。”她最早指出詞是有別於一般詩歌的一個流派,有它的歷史意義。

詞在中唐以後流行,它為晚唐五代以來詩人在五七言詩體之外提供了一種新的詩形式,而且體裁比五七言詩更豐富多*。根據萬樹《詞律》所列,就有六百六十調,一千一百八十多體,實際還不止此數。然而詞在中晚唐開始流行時,五七言詩已發展到極盛的階段,舉凡封建社會各方面的題材,如田園、山水、邊塞、閨情,以及有關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都有大量名篇流傳,在詩壇上產生廣泛的影響,使後起的詞人不容易在各方面跟它爭奇競勝。另一方面,作為一種講究句調平仄的格律詩,詞的調子更多,可以適應不同的內容自由選用。這比之只有五絕、七絕、五律、七律等幾種格調的近體詩,有它的優越*,但就每個詞調看,它的句調平仄比近體詩有更嚴格的限制。如比之篇幅長短不拘、聲律限制更少的五七言古體詩,形式上的束縛就更多。詞在從中晚唐到南宋的流傳過程中,雖然也出現不少優秀的詞家,卻始終沒有取代五七言詩的傳統地位,成為詩人們普遍掌握的形式,像五七言詩的逐步取代四言和騷體詩的地位那樣。向來認為詞創作成就最高的宋代,除了柳永、晏幾道、李清照、*棄疾等少數詞家外,像歐陽修、蘇軾、陸游、范成大等大多數詩詞兼擅的作家,仍是以主要力量寫五七言詩的。這除了受魏晉以來五七言詩的傳統影響之外,還由於詞調本身也存在較大的侷限*。

中唐以後,出現一些工商業比較集中的城市,市民階層壯大,妓樂繁興,需要有一種新的詩體,配合當時在城市流行的樂曲,比較細緻曲折地表現城市*的生活,抒發他們的思想感情。從中唐以後,農村流行的歌謠大多數仍不出五七言,而城市裡新興的長短句歌曲越來越多。在宋元以來的說唱文學和戲曲裡,長短句的詞曲更居於壓倒優勢,使五七言詩體僅僅在定場白或下場詩裡偶然出現,就充分說明這個問題。

從現傳唐代民間流行的敦煌曲子詞及最初文人擬作的詞調看,題材本來相當廣泛,然而到了晚唐五代時期,文人寫的詞調卻逐漸集中在婦女情態的描寫上。因為初期流傳的很多詞調來自民間,最初出現的文人詞也多數是直接模擬民間歌曲的,到了中唐以後,妓樂繁興,許多新出詞調往往是在歌妓的傳唱過程中為文人所掌握。這些歌妓是封建社會受*最深的婦女,她們既比較熟悉各種婦女的生活,自身又各有其慘痛的經歷。這樣,她們在唱詞時既容易流露自身的不平,往往也傾瀉出一般婦女的痛苦。如敦煌曲子詞裡的兩首《望*南》:

“莫攀我,攀我太心偏。我是曲*臨池柳,這人折去那人攀,恩愛一時間。天上月,遙望似一團銀。夜久更闌風漸緊,為奴吹散月邊雲,照見負心人。”

後來有些文人嫌這些歌妓們唱的詞過於俚俗,自己動手來寫。為了適應歌妓的聲口和情態,他們的歌詞雖然比較華美,內容仍不出痴男怨女離別相思的調調,只是作品所表現的對現實不滿的情緒已不及早期歌妓們傳唱的詞調強烈,生活氣息也沒有那樣濃厚。正是在這種創作情況之下,形成了詞的傳統風格:“以清切婉麗之詞,寫房幃兒女之事。” 從北宋以來,詞這種傳統風格雖不斷為少數具有遠大*抱負、關心國計民生的詞家所突破,卻仍然影響著後來絕大多數的詞家,直到清代的浙西詞派、常州詞派。前人以婉約派為詞的正宗。婉約派總的看來成就不及豪放派,卻更多地表現了詞的特點,表現了這“別是一家”的詞有別於五七言詩的風格上的特點,這特點是從晚唐到宋初,在詞的長期創作過程中形成的。

(摘編自王季思《詞的欣賞》)

1. 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 中晚唐而至南宋,詞無法和五七言詩競爭的原因是五七言詩已涉及多種題材,名篇流傳,呈現極盛之態。

B. 中唐以後,農村流行的大多數歌謠仍是五七言,城市裡卻流行長短句歌曲,所以詞開始漸漸興起。

C. 在說唱文學和戲曲裡,詞曲處於壓倒*優勢,說明隨著城市發展,人們需要一種新的詩體來抒發情感。

D. 晚唐五代時期,文人動手創作詞,歌詞華美,內容仍是圍繞歌妓們的生活和離別相思的調調。

2. 下列對原文論*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文章先用李清照的話總述,然後從多個角度分別進行闡述,論*結構清晰。

B. 第二段運用對比論*,比較近體詩和詞的特點,指出詞的優越*和侷限*。

C. 文章以兩首《望*南》為例,*最初歌妓用詞曲體現自己生活的痛苦。

D. 文章最後兩段分析了詞傳統風格形成的過程,說明詞曲的影響比詩歌深遠。

3. 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詞的傳統風格清切婉麗,和早期文人詞多數直接模擬歌妓唱詞密切相關。

B. 婉約派是詞的正宗,其作品更能體現詞的特點,代表了詞的最高成就。

C. 詞最初來自民間,通過詞的內容,可以瞭解到當時人們的生活和社會現狀。

D. 詞的內容如果一直侷限於房幃兒女之事,就無法擁有如今的成就和地位。

【回答】

1. C    2. D    3. B

【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字內容的篩選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類題,首先應瀏覽選項的內容,然後到文中找到相關的句子,最後進行對比辨析,判斷正誤。本題要求選出“關於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A項,“詞無法和五七言詩競爭的原因是五七言詩已涉及多種題材,名篇流傳,呈現極盛之態”原因概括不全,相關資訊在文章第二段,根據第二段內容可見原因不只一個,還有詞本身也存在較大的侷限*,第二段最後指出“……還由於詞調本身也存在較大的侷限*”。B項,“中唐以後,農村流行的大多數歌謠仍是五七言,城市裡卻流行長短句歌曲,所以詞開始漸漸興起”說法錯誤,屬於強加因果關係,原文第三段指出“中唐以後,出現一些工商業比較集中的城市,市民階層壯大,樂繁興,需要有一種新的詩體,配合當時在城市流行的樂曲,比較細緻曲折地表現城市*的生活,抒發他們的思想感情。從中唐以後,農村流行的歌謠大多數仍不出五七言,而城市裡新興的長短句歌曲越來越多”,並沒有說詞開始漸漸興起是因為“農村流行的大多數歌謠仍是五七言,城市裡卻流行長短句歌曲”,“詞開始漸漸興起”原因應該是城市發展需要;農村流傳五七言和城市流行長短句歌曲之間應該是對照關係。D項,“內容仍是圍繞歌妓們的生活和離別相思的調調”說法錯誤,相關資訊在文章第五段,原文為“內容仍不出痴男怨女離別相思的調調”,可見沒有“歌妓們的生活”,多了資訊。故選C。

【2題詳解】

本題考核分析論點、論據和論*方法的能力。答題時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論點和分論點的關係,論點和論據之間的關係,論*方法的型別,重點考核為論點是否正確,論據*的是什麼觀點和論*的方法,同時關注選項敘述與文章內容表達的細微差別。本題要求選出“對原文論*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D項,“說明詞曲的影響比詩歌深遠”說法屬於無中生有,文章最後兩段分析了詞傳統風格形成的過程,並沒 “說明詞曲的影響比詩歌深遠”。故選D。

【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整合資訊,分析歸納內容要點,並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應先審題,明確題乾的要求,如本題“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這是要求選出“不正確的一項”,然後瀏覽選項,辨明檢索區間,確定對應語句;聯絡上下文體會,要死摳字眼;對詞語的解說要抓住本質,將解釋的含意放在被解釋的詞語處,看上下文是否連貫、恰當;尋求稱代詞與稱代內容的聯絡,將稱代的內容代入原文理解,聯絡全文的傾向*,檢查該解釋是否與全文保持一致。本題中B項,“婉約派……代表了詞的最高成就”說法錯誤,有違文字資訊,相關資訊在文章第五段,原文指出“婉約派總的看來成就不及豪放派”。故選B。

【點睛】做選擇題,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還要用好“比對法”。就是把選項內容與原文有關內容認真、仔細地比較、對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錯誤項,反之則為正確項。那麼,要比對哪些內容呢?比對詞語,命題者在設定選項時對原句作了改裝、重組,即主要採取了“刪”(刪除原文的狀語、定語、補語,改變原意)、“漏”(只強調問題的一個方面,有意漏掉重要資訊,斷章取義)、“改”(改換詞語,曲解文意)、“湊”(胡亂拼湊、東拉西扯、無中生有、隨意組合資訊)等方式設誤。要看看選項在對原句改造過程中,刪去了哪些詞,改了哪些詞,添了哪些詞,它們是否與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選項中的下面這些詞語最值得我們優先比對:指代詞(如“它”“其”等),比對它是否有偷換概念之嫌;範圍詞(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擴大或縮小外延現象;程度詞、時間詞(如“或許”“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經”“將來”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與必然、已然與未然,說法絕對等。比對關係,(句間、分句間的邏輯關係),看這種關係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對句間關係,則要求考生不只是單純地篩選資訊,更應在篩選的基礎上關注資訊間的聯絡。因此,比對分句間的邏輯關係是比對的重點內容。比對關係分兩步:第一步,逐項審查每一個選項有幾個分句(句子),分句與分句之間是什麼關係(重點抓關聯詞),一般的有因果、條件、假設、目的等關係,但以因果關係居多。第二步,比對每一分句的意義在原文是否有依據,分句與分句之間的邏輯關係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據。尤其看因果關係,是否有強加、倒置不當。比對依據和結論,看推斷是否成立。推斷題選項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斷形式,原因結果或條件結論同時出現;有的只是一個判斷句。對完整推斷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條件文中是否有依據,二看所述結果(結論)文中是否有依據,三看原因或條件與結果或結論之間是否有合理的邏輯關係。對只是一個判斷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現成的結論,二看結論(既然是推斷想象,“這個結論”文中往往沒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觀事實與邏輯事理。

知識點:論述類文字閱讀

題型:現代文閱讀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