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後各題。張洽字元德,臨*之清*人。洽少穎異,從朱熹學,自《六經》傳注而下,皆究其指歸,...

來源:國語幫 2.75W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後各題。張洽字元德,臨*之清*人。洽少穎異,從朱熹學,自《六經》傳注而下,皆究其指歸,...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後各題。

張洽字元德,臨*之清*人。洽少穎異,從朱熹學,自《六經》傳注而下,皆究其指歸,至於諸子百家、山經地誌、老子浮屠之說,無所不讀。熹嘉其篤志,謂黃幹日:“所望以永斯道之傳,如二三君者不數人也。”

時行社倉法,洽請於縣,貸常平米三百石,建倉裡中,六年而歸其本於官,鄉人利之。嘉定元年中第,授鬆滋尉。湖右經界不正,弊日甚,洽請行推排法,令以委洽。洽於是令民自實其土地疆界產業之數投於匱,乃籌核而次第之,吏奸無所匿。其後十餘年,訟者猶援以為*雲。

改袁州司理參*。有大囚,訊之則服,尋復變異,且力能動搖官吏,累年不決,而逮繫者甚眾。洽以白提點刑獄,殺之。有盜黠甚,辭不能折。會獄有兄弟爭財者,洽諭之曰:“訟於官,冒法以求勝,孰與各守分以全手足之愛乎?”辭氣懇切,訟者感悟。盜聞之,自伏。

郡守以倉廩虛,籍倉吏二十餘家,命洽鞫之,洽廉知為都吏所賣。都吏者,州之巨蠹也,嘗幹於倉不獲,故以此中之。洽度守意銳未可嬰,姑系之,而密令計倉庾所入以白守日:“君之籍二十餘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數歲之中所入已豐於昔由是觀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無罪之家也若以罪胥吏,過乃可免。”守悟,為罷都吏,而免所籍之家。知永新縣。一日謁告,聞獄中榜笞聲,蓋獄吏受賕,乘間訊囚使誣服也。洽大怒,亟執付獄,明日以上於郡,黥之。

洽自少用力於敬,故以“主一”名齋。平居不異常人,至義所當為,則勇不可奪。居閒不言朝廷事,或因災異變故,輒顰蹙不樂,及聞一君子進用,士大夫直言朝廷得失,則喜見顏*。所交皆名士,皆敬慕之。

(節選自《宋史·張洽傳》)

1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

A.君之籍二十餘/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數歲之中所入/已豐/於昔由是觀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無罪之家也/

B.君之籍二十餘/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數歲之中所入/已豐於昔/由是觀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無罪之家也/

C.君之籍二十餘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數歲之中所入/已豐/於昔由是觀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無罪之家也/

D.君之籍二十餘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數歲之中所入/已豐於昔/由是觀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無罪之家也/

1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傳注”是指用來闡釋經義的文字,它的主要作用在於解說古言使人容易通曉。

B.“浮屠”是印度古文字梵文的譯音,有佛教、佛教徒(如和尚)、佛塔等不同意義,文中指佛教。

C.“倉廩”在古代是指儲藏穀物的倉庫,它是專為災荒之年用於賑濟百姓而設立的。

D.“黥”,文中指古代的一種刑法,即用*刺刻犯人的面額,再塗上墨,因此也稱作“墨刑”。

1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張洽潛心學問,深得老師賞識。他探究《六經》傳注等典籍的奧妙,閱讀諸子百家、山經地誌等書;他跟從朱熹讀書,志向堅定,得到朱熹的讚賞。

B.張洽善於變革,百姓因而受惠。當時施行社倉法,他向縣裡請求,借米三百石,在裡中設立糧倉,鄉里人因此受益;他推行推排法,解決了土地分界不清的弊端。

C.張洽堅守正義,辦事講究策略。在袁州期間,他親自審訊翻雲覆雨的大囚犯和狡猾的盜賊,將二人殺掉;他運用計策懲辦了貪婪的都吏。

D.張洽敢於擔當,為朝廷分憂。凡是遇上按義理應當去做的事,他就奮勇向前;凡是遇到災異變故,他就悶悶不樂;而當聽說士大夫們直陳朝廷得失,他就喜形於*。

1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注意第⑶句為課內教材中的文句)

(1)訟於官,冒法以求勝,孰與各守分以全手足之愛乎?

(2)都吏者,州之巨蠹也,嘗幹於倉不獲,故以此中之。

(3)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蘭亭集序》)

【回答】

14.D

15.C

16.C

17.(1)到官府打官司,冒犯法律來求取贏得官司,怎麼比得上各守本分來保全手足之情呢?(“以”、“孰與……乎”、“全”各1分)

(2)都吏是這個州的大蛀蟲,他曾經想*手糧倉未能如願,因此用這種辦法來中傷管理糧倉的官吏。(“者……也”判斷句式、“獲”、“中”各1分)

(3)用來舒展眼力、開闊胸懷,盡情地享受視聽的樂趣,實在是高興啊。(“所以”、“遊目騁懷”、“極”、“信”各1分)

【解析】

14.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文言斷句。根據原文,前兩句以“者……也”為標誌表判斷,所以應該在“者”之後停頓,這樣可以排除A.B兩項;“已豐於昔”構成*的句子,而“由是觀之”則是對前文的總結,這樣可以排除C項。原文標點:“君之籍二十餘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數歲之巾所人,已豐於昔,由是觀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無罪之家也。”

【考點定位】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名師點睛】對於文言斷句型別的題目,不要急於答題,應當先誦讀這個篇段,通過誦讀,力求對全文的內容有個大體的瞭解,憑語感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範圍,然後再集中精力分析難斷處,遵循先易後難的原則。找虛詞、察對話 、依總分 、據修辭 、對稱 、反覆、辨句式。抓虛詞看位置:①“夫、惟、蓋、凡、竊、請、敬”等發語詞和表敬副詞,經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語氣詞“其、蓋、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斷句,常用於句首的相對*的嘆詞,如嗟夫、嗟乎、嗚呼等,前後都可斷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關聯詞,如“苟”“縱”“是故”“於是”“向使”“然而”“無論”“至若”“是以”“繼而”“縱使”“然則”等前面大多可以斷句;常在句首的時間詞,如“頃之”“向之”“未幾”“已而”“斯須”“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幫助斷句。②“乎、哉、也、矣、歟、焉”等語氣詞經常放在句尾;句末語氣詞“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後面可斷句。③“以、於、為、而、則”等連詞經常放在句中。(2)對話、引文標誌: 文言文的對話、引文常常用“曰”、“雲”為標誌,兩人對話,一般第一次對話出現人名,以後就用“曰”而省略主語。關於利用虛詞斷句,這裡有一個口訣,或許對同學們斷句會有些幫助:“曰”後冒(:),“哉”後嘆(!),“夫”“蓋”大都在句前。 “於”“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後面畫圓圈(。)“耶”“乎”經常表疑問(?),“也”“者”作用要停頓。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記牢。如本題可藉助“者……也”句式判斷。

15.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文學文化常識,同時也考查實詞的意思。C項中的“它是專為災荒之年用於賑濟百姓而設立的”錯,可根據熟語“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來辨析,可知“倉廩”在古代是指儲藏穀物的倉庫,平時就有,並不是專為災荒之年用於賑濟百姓而設立的。

【考點定位】識記文學常識。能力層級為識記A。

【技巧點撥】首先:我們要了解的是點面結合記憶法。不管是在會考語文文學常識複習還是大學聯考語文文學常識複習,我們都要做到突出重點;同時,還要注重全方位的複習(就是注意相關聯的知識點)。在做大學聯考複習題時,有些知識點往往關鍵節點就在一處,只要把握住了,一切就可以迎刃而解。舉例:如教材所選魯迅的若干篇小說,要記每篇出自何處,很難,若記住除《祝福》出自《彷徨》外,其餘均出自《吶喊》,便省時易記、事半功倍。其次:再來了解一下,縱橫結合記憶法。因為每個時代不同,所以每一位作家的寫作背景也就不相同,從而又形成了橫的聯絡;同一時期不同作品也有各自的特點,從而形成了橫的聯絡。所以我們要把這些縱橫交錯的知識點組合起來,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網,達到快速而牢固的記憶。舉例:如我國古代戲劇史有三個高峰,一是元雜劇四大家加上王實甫,二是湯顯祖的“臨川四夢”,三是清代的“南洪北孔”。這樣縱橫結合加以記憶,*古代戲劇史又何愁記不住呢? 最後:重點了解門別類記憶法。在記憶一些文學常識時,我們可以把所關聯的知識點進行分類,然後在按照相同的知識按一定順序集中在一起強化記憶。可以成:考點分類、風格分類、地位評價分類、文章體裁分類、題材人物分類、等等。舉例:風格流派,如“山水田園詩派”“邊塞詩派”“婉約派”“豪放派”等。文章體裁,如小說、詩歌、散文、戲劇等。上述記憶方法並非只能單獨使用,在實際記憶過程中,它們往往是綜合運用的。既是對文學常識的多角度記憶,又是變化了的反覆記憶,其效果自然會更好。如本題可根據熟語“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來辨析。

16.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字內容的理解。C項“他親自審訊”錯,原文說“洽以白提點刑獄”;另外“將二人殺掉”也不準確,原文說“盜聞之,白伏”。

【考點定位】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這道題目是概括歸納文章內容。解答此類題的方法是:①抓住題幹,讀全讀準。在閱讀題目時,須讀全、讀準題幹,切忌走馬觀花。所謂讀全,就是對題幹中的所有要求要一個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謂讀準,就是要準確地把握題幹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選對的還是選錯的,是概括內容還是分析觀點。只有對題幹作全面、準確的分析理解,才能準確地答題。②放回原文,查對正誤。特別是在時間、地點、官職,人物的行為、實效方面,應仔細查對原文的詞句,全面理解,綜合分析,兩者間的差別正是把握全文的關鍵所在。如本題C項“他親自審訊”錯,原文說“洽以白提點刑獄”;另外“將二人殺掉”也不準確,原文說“盜聞之,白伏”。

17.

【試題分析】翻譯的時候,應先找名詞,再找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第一句中,“孰與……乎”固定句式,哪裡比得上……呢?“以”,目的連詞,來;“全”,形容詞活用作動詞,保全。第二句中,“者……也”判斷句式;“獲”,如願;“中”,名詞活用作動詞,中傷。第三句中,“所以”,用來……;“遊目騁懷”舒展眼力、開闊胸懷;“極”副詞活用作動詞,盡情;“信”,實在。同時要關注句中的人名、官職等專有名詞,比如“手足”“都吏”。

【考點定位】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技巧點撥】本題首先要找出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官職等;然後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後再確定關鍵字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如“孰與……乎”固定句式,哪裡比得上……呢?“者……也”判斷句式。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的詞語可以“省略”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於恰當翻譯出來的也可以“省略”。

【參考譯文】

張洽字元德,是臨*郡清*人。張洽小時候聰慧過人,跟從朱熹讀書,從《六經》傳注開始,都要探究典籍的宗旨所在,至於諸子百家、山經地誌、老子佛家之類的書,無所不讀。朱熹讚賞他志向堅定,對黃幹說:“我寄望於保持道統永遠傳續,像你們這樣的沒有幾個人啊。”

當時施行社倉法,張洽向縣裡請求,借貸三百石常平倉裡的米,在裡中設立糧倉,六年之後將所借糧米歸還官府,鄉里人因此而受益。嘉定元年,張洽考中進士,被任命為鬆滋縣尉。湖右的土地分界不清,弊端日益嚴重,張洽請求推行推排法,縣令將此事交給了張洽。張洽於是責令百姓自己核實自家的土地疆界和產業的數目,將結果投放在櫃子裡,他就查驗核算依次排列,這樣官吏的奸行就無從隱藏了。十多年以後,打官司的人還援引它作為*據。

張洽改任袁州司理參*。有個大囚犯,一審訊他就服罪,不久又變卦,而且有能力使官吏搖擺不定,案件多年沒有判決,因此逮捕關押的人很多。張洽將此案上報提點刑獄,殺了他。有一個盜賊特別狡猾,用言辭不能將他駁倒。恰逢有兄弟二人爭奪財產的案件,張洽勸導他們說:“到官府打官司,冒犯法律來求取贏得官司,怎麼比得上各守本分來保全手足之情呢?”言辭語氣懇切,打官司的兄弟頓時醒悟。那個狡猾的盜賊聽到後,自願服罪。

郡守因為糧倉空虛,將二十多家掌管糧倉的官吏沒入官籍,讓張洽來審問,張洽查訪得知這些人是被都吏出賣的。都吏是這個州的大蛀蟲,他曾經想*手糧倉未能如願,因此用這種辦法來中傷管理糧倉的官吏。張洽考慮太守的銳氣正足不可觸犯,就暫且先把這些官吏拘捕起來,而暗地裡派人核計糧倉的收入去稟報太守說:“您把二十多家沒入官籍,是因為都吏的緣故。現在核查幾年當中糧倉的收入,已經比以前豐足了,由此來看,都吏所說是虛妄的。您一定不會忍受都吏的虛妄,卻將無罪的人家沒入官籍。如果能治都吏的罪,那麼過失就可以免除了。”太守醒悟,因而罷免了都吏,而寬免了被沒入官籍的人家。他當永新縣知縣。有一天他去請假,聽到監獄中有鞭打的聲音,原來是獄吏受了賄賂,於是利用機會審訊被囚禁的人讓他無辜服罪。張洽大怒,馬上將獄吏捉拿進監獄,第二天上報給郡守,將他施以黥刑。

張洽從少年就致力於恭肅奉事,所以他用“主一”來命名自己的書齋。平常與一般人沒什麼兩樣,等到遇上按義理應當去做的事,他就奮勇向前無人可以阻奪。賦閒時不談論朝廷的事情,有時因發生災異變故,就會悶悶不樂,等到聽說有一個君子得到進用,士大夫們直陳朝廷得失,他就喜形於*。他所交往的都是有名的人士,大家都尊敬仰慕他。

知識點:人物傳記類

題型:文言文閱讀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