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題目。詩一定要有形式,這形式就是韻律*加榮詩歌的特點是在韻律中執行,*和外國,概莫能外。...

來源:國語幫 2.9W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題目。詩一定要有形式,這形式就是韻律*加榮詩歌的特點是在韻律中執行,*和外國,概莫能外。...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題目。

詩一定要有形式,這形式就是韻律

*加榮

詩歌的特點是在韻律中執行,*和外國,概莫能外。這是詩歌得以流傳的基本要素,越是保持韻律嚴謹的好詩,流傳得越是久遠。反之,再好的詩如果沒有韻律,也難以廣泛地流傳。這正如孔子所說的:“言之無文,行之不遠。”根據這個道理,反思我國近百年的自由體新詩,之所以缺少傳誦的耐力,根本的原因就是放棄了作為詩歌這種文體的基本要素——韻律。

在新詩剛剛興起正在探索自己發展道路之時,章太炎先生就曾明確提出詩必須有韻,堅決反對那種認為只有擺脫韻律束縛才能寫出好詩的說法。他在給曹聚仁的信中說:“必謂依韻成章,束縛情*,不得自如,故厭而去之;則不知樵歌小曲,亦無不有韻者,此正觸口而出,何嘗自尋束縛耶?”

新詩的推出,不可否認是詩歌發展的一大進步,是適應了時代的需求。但是從它發展至今的百年曆程反思來看,當時倡導新詩的先驅們,在打破統治了千百年的格律詩束縛的勇氣和無畏的精神下,不免由於慎思不足而走向另一個極端,即完全“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長短”,從而忽略了另一個方面的問題,即*詩歌(從《詩經》到元曲)不管是哪一種格式都是有韻有律的,這些韻律的格式是經過千百年的錘鍊才形成的。正是由於有一定格式的韻律,詩歌才得以流傳。而倡導自由體新詩的先驅們在他們剛剛走出國門,初見外國詩歌,在外語不太精深,未能熟諳外語中音節長短、重音排列等在母語中已經約定俗成的內在規律時,會不會僅從書面上看到它句子的長短不齊和語尾的有韻無韻,便誤以為外國詩歌一律是沒有任何格律的自由體詩呢?而對於大多數沒有到過外國、只憑譯文了解外國詩歌的人,則更是以為外國詩歌天生便是無拘無束的充分自由體,就是分行的散文。

應當說,新詩至今雖然已經經歷近百年的歷程,但仍然處於探索與尋求更適合於自己表現形式的階段。歷史上,每種新的詩體出現,由《詩經》到《樂府》再到格律詩、詞、曲,每一次都經過幾百年的發展過程。我認為,還是魯迅先生說得對。他說:“詩須有形式,要易記、易懂、易唱、動聽,但格式不要太嚴,要有韻, 但不必依舊詩韻,只要順口就好。”魯迅的話在“五四”時期推動詩歌*,促進新詩產生時是正確的;今天,在推進新詩如何探索,如何找出更適合自己的表現形式的過程中,仍很重要。

總之一句話,詩一定要有形式,這形式就是韻律。至於這形式、這韻律如何鑄造,如何形成,仍然亟待探索、鍛鑄與完善。

(選自《光明日報》)

6.下列關於原文第一、二段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和外國的詩歌都一樣,流傳得越是久遠的詩歌越具有韻律嚴謹的特點,因為韻律嚴謹是詩歌得以流傳的基本要素。

B.詩歌的基本要素是韻律,由於我國近代以來的詩歌不講韻律,所以失去了傳誦的耐力,不能流傳下來好的作品。

C.新詩也要有韻律,章太炎先生在新詩剛剛興起並在探索自己發展道路時,就反對那種只有擺脫韻律束縛才能寫好詩的說法。

D.孔子曾經說過:“言之無文,行之不遠。”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於詩歌,詩要講求韻律,保持韻律嚴謹的好詩,才流傳得久遠。

【小題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倡導新詩的先驅們,具有打破統治了千百年的格律詩束縛的勇氣和無畏的精神,他們推出的新詩,是詩歌發展的一大進步。

B.“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長短”是倡導新詩的先驅慎思不足得出的認識,這樣他們在打破千百年的格律詩的束縛之時,不免走向另一個極端。

C.倡導自由體新詩的先驅們初見外國詩歌,僅從書面上看到它句子的長短不齊和語尾的有韻無韻,就誤以為外國詩歌一律是沒有任何格律的自由體詩。

D.雖然已經歷經近百年,但新詩至今仍然處於探索與尋求更適合自己表現形式的階段,新詩的探索還要繼續推進。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內容的一項是(     )

A.章太炎認為“樵歌小曲”不是沒有韻律,只是這些民間小調無須刻意講求韻律,“自尋束縛”,韻律已是觸口而出。

B.*詩歌的韻律格式是經過千百年的錘鍊才形成的,從《詩經》到元曲,*詩歌正是由於有一定格式的韻律才得以流傳的。

C.對外國詩歌天生便是無拘無束的自由體詩歌的錯誤理解,或是因為剛出國,未能諳熟外語中的語音規律,或是因為沒有到過外國只憑譯文了解外國詩歌。

D.“只要順口就好”是魯迅在“五四運動”時期推動詩歌*,促進新詩產生的正確觀點,在今天,這個觀點在推進新詩找出更適合自己的表現形式的過程中仍很重要。

【回答】

6.B

【小題2】C

7.D

【解析】

6.

試題分析:“我國近代以來的詩歌不講韻律”錯,偷換概念。文字中並沒有提到我國近代以來的詩歌的情況,也沒有講到我國近代詩歌失去了傳誦的耐力,不能流傳下來好的作品。

考點:篩選並整合文中的資訊。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小題2】

試題分析:原文“在外語不太精深,未能熟諳外語中音節長短、重音排列等在母語中已經約定俗成的內在規律時,會不會僅從書面上看到它句子的長短不齊和語尾的有韻無韻”,原文有“會不會”,所以C項說法過於絕對。

考點:篩選並整合文中的資訊。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7.

試題分析:原文“詩須有形式,要易記、易懂、易唱、動聽,但格式不要太嚴,要有韻, 但不必依舊詩韻,只要順口就好。”所以“只要順口就好”不能概括魯迅在文中的核心觀點,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

考點: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層級為理解B。

知識點:科普類文字閱讀 社科類文字閱讀

題型:選擇題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