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陶大镛:勤力端方写人生*安贞医院一间四壁洁白的病房里,陶大镛先生静静地躺在...

来源:国语帮 1.12W

问题详情: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陶大镛:勤力端方写人生*安贞医院一间四壁洁白的病房里,陶大镛先生静静地躺在...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陶大镛:勤力端方写人生

*安贞医院一间四壁洁白的病房里,陶大镛先生静静地躺在床上。清癯的面容,在睡梦中仍是凝神思考的模样。

儿子陶晓永来了。老人醒来,用目光发出无声的指令。于是,陶晓永俯在父亲耳边,讲起*金融危机的最新演变和*的经济发展态势。老人凝神听着,浑浊的眼里渐渐有了神采。

这就是他充电的方式。于他而言,人生每一分钟都是宝贵的,片刻不能虚度。

(一)

1918年3月,陶大镛出生于上海,父亲是商务印书馆的排字工人。他家境贫困,又生逢战乱,但幸有机会接触书本,终于通过刻苦自学于1936年考取南京国立*大学经济系。1942年,大学毕业不久的陶大镛因战乱流落广东,结识了中山大学经济系主任王亚南。被王亚南破格提拔为讲师。1945年,27岁的他即升任教授,人称“老教授里的少壮派”。1946年,陶大镛赴英国研修,迷上了马克思和《资本论》。两年多时间,撰写了《战后资本主义》等著作,为即将解放的新*选择经济道路提供了参考。而他最主要的学术贡献——世界经济研究,也在这一时期悄然滥觞。

他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出版的《世界经济讲话》《世界经济与独占资本主义》,是我国最早的世界经济专著,直接促成了这一新兴学科在我国的建立。他的研究方法与理念,一直影响至今。

(二)

1957年,席卷而来的“反右”风潮使许多知识分子蒙受苦难。39岁的陶大镛被扣上了“右派”帽子。他被撤消职务、监督改造、受尽磨难,一蹉跎就是20余年。

然而,陶大镛以超乎想象的坚韧挺了过来。他在“牛棚”里偷偷写下了上百万字的书稿。他的耳畔似乎回响着马克思推崇的句子——“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

“坚强来自内心的信念,他曾多次对我们讲,他对马克思主义的追求不会因为人生际遇而动摇,因为这是他披沙拣金寻得的真理。”陶大镛的弟子、北师大赵春明教授说。

(三)

1957年,陶大镛在一次会议上发出呼吁:“早春寒意消,园丁快育苗”,而这句话正是他半生倾情教育事业的写照。

19 54年,北师大成立不久的*教育系,急需一个学贯中西而又富有声望的学术带头人,留洋归来的陶大镛自然成了不二人选。1979年,北师大组建*经济学系、哲学系和马列主义研究所。陶大镛接受了任务,建起了全国高等师范院校中第一个经济系,这对于我国师范院校学科建设的完善意义深远。

对博士生严把质量关,决不批量化生产,这是陶大镛育人的一大特点。严格的学术训练,使他培养的每位博士生都成了学术中坚。

(四)

在夫人牛平青眼中,陶大镛是一个为事业完全忘我的人,勤奋是他最大的特点。

“在伦敦的时候,他经常去大英图书馆,一块三明治一壶水就是午餐。在马克思常坐的那排书架前,他似乎能够汲取到特别丰富的养分。”牛平青回忆。

“正人君子陶大镛”,这是学界对陶先生的一致评价。“你可以不同意陶先生的观点,但你不能不佩服他的人格。他始终如一,从无虚伪。”李翀感慨。

端方、刚正、敢于直言,牛平青说,先生始终摆脱不了有些天真的“书生意气”,而这种真*情更滋养了他内心的善良。就在住院不久后的一天,先生谈及*亟待解决的三农问题,竟至老泪纵横。

病床上的陶大镛,依然有心愿未竟。在病魔摧垮身体之前,他正在构思几件事情:写一部《大时代小故事》,浓缩经风历雨的人生智慧;创办《太平洋导报》,以适应世界经济发展态势的需求……他的心,因为这些愿望而始终热烈。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