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下面文言文,回答後面問題(12分)古者,名以正體,字以表德,名終則諱之,字乃可以為孫氏。孔子弟子記事者,皆...

來源:國語幫 2.34W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文言文,回答後面問題(12分)古者,名以正體,字以表德,名終則諱之,字乃可以為孫氏。孔子弟子記事者,皆...

閲讀下面文言文,回答後面問題(12分)

古者,名以正體,字以表德,名終則諱之,字乃可以為孫氏。孔子弟子記事者,皆稱仲尼。*南至今不諱字也。河北士人全不辨之,名亦呼為字,字固呼為字。

偏傍之書,死有歸殺①,子孫逃竄,莫肯在家;畫瓦書符,作諸厭勝②;喪出之日,門前然火,户外列灰,祓送家鬼,章斷注連③。凡如此比,不近有情,乃儒雅之罪人,*議所當加也。

《禮經》:“父之遺書,母之杯圈④,感其手口之澤,不忍讀用。”政(只)為常所講習,讎校繕寫,及偏加服用,有跡可思者耳。若尋常墳典⑤,為生什物,安可悉廢之乎?既不讀用,無容散逸,惟當緘保,以留後世耳。

*南風俗,兒生一期,為制新衣,盥浴裝飾,男則用弓矢紙筆,女則*尺針縷,並加飲食之物,及珍寶服玩,置之兒前,觀其發意所取,以驗貪廉愚智,名之為試兒。親表聚集,致宴(燕)享焉。……

四海之人,結為兄弟,亦何容易,必有志均義敵,令終如始者,方可議之。一爾之後,命子拜伏,呼為丈人,申父交之敬,身事彼親,亦宜加禮。比見北人甚輕此節,行路相逢,便定昆季,望年觀貌,不擇是非,至有結父為兄、托子為弟者。

                                                (節選自《顏氏家訓·風*篇》)

【注】①歸殺:也作回煞,舊時迷信謂人死之日若干日靈魂回家一次叫“歸殺”。②厭(yā)勝:古代一種巫術,指以詛咒制服人或物等③。章斷注連:上章以求斷絕死者之殃染及旁人。注連,傳染的意思。④杯圈:一種木製飲器⑤墳典:《三墳》《五典》的簡稱,泛指古籍。

13.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一爾之後,命子拜伏      爾:如此      B.必有志均義敵   敵:敵對

C.兒生一期                 期:週年        D.門前然火      然:通“燃”

14.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以驗貪廉愚智            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B.若尋常墳典              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C.乃儒雅之罪人           精思傅會,十年乃成

D.親表聚集,致宴享焉     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

15.下列各句對原文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古代一個人的名和字是代表不同的意思的,名代表自己,而字則代表着這個人的德行,我們常説的“避諱”一般是指諱字。

B.在節選的文中,作者從“名字”“歸殺”“廢物”“試兒”“結拜”等幾個方面闡述了對風*德行的一些看法。

C.作者認為“結拜”是不能隨意為之的,結拜者要有共同的志向,而且,也要講究一定的儀式,不能太草率。

D.本文節選自《顏氏家訓·風*篇》,風*是指士大夫的門風節*。作者從傳統經學出發,結合當時的實際,論述了對名諱、結交等流行風尚的看法。

16.下列文言語段中的劃線句子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     選自《孫子兵法·始計》

A.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

B.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

C.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

D.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

1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2分)

(1)古者,名以正體,字以表德,名終則諱之,字乃可以為孫氏。(4分)    

(2)既不讀用,無容散逸,惟當緘保,以留後世耳。(4分)   

(3)事如此,此必及我,見犯乃死,重負國。(4分)    

【回答】

【*】

13.B

14.A

15.A

16.B

17.(1) 古時候,名用來表明本身,字用來表示德行,名在死後就要避諱,字就可以作為孫輩的氏。   (“正體”1分, “以”1分 ,“終”1分,“孫氏”1分  )     

(2)譯文:已經不讀不用,那也不該(不能容忍)分散丟失,而應封存保留來傳給後代 。(“既”1分,“散逸”1分,“緘”1分“留”1分)       

(3)譯文:事情到了如此地步,這樣一定會牽連到我們。受到侮辱才去死,更對不起國家。(“及”1分,“ 見” 1分,“ 乃” 1分,“ 重負” 1分 )

【解析】

13.

試題分析:敵,相當。實詞題目近些年考核有難度加大的趨勢,一般刻意迴避考綱規定的120個實詞,並且考題選項中夾雜出現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文言現象,此題*D即為通假字。*B把給的“敵對”代入原文解釋不通,可藉助語法分析的“對應法”推測,原文“必有志均義敵”前面“志”“義”對應。後面的“均”“敵”也應對應,“均”是相當的意思,“敵”也應是這個意思。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

14.

試題分析:A連詞“來”,B連詞“如果”/“像”,C動詞“是”/副詞“才”,D助詞不譯/兼詞“於之“。文言虛詞的題目心中一定要明確詞*和意義的區分,比如此題的“以” 要區分是作介詞、連詞、還是動詞;“焉”要區分是作代詞、副詞、還是兼詞、助詞;“若”要區分是代詞還是連詞、動詞;“乃”要區分是動詞、副詞還是代詞。試題的組成由一句文中句子和一句課本句子組成,文中句子還可以推斷,課本如果不熟那簡直是滅頂之災,所以文言文基本要達到熟讀成誦的地步。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15.

試題分析:此類題目一般不會太難,命題方向重要是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的混淆和關鍵詞語的誤譯。抓住這幾方面仔細對讀原文找到錯誤,應該很簡單。“避諱”一般是指諱名。原文“*南至今不諱字也”可知是“諱名”。此題屬事件錯誤。

考點: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16.

試題分析:這是一道斷句題,斷句抓住常見的“者”“也”“焉”“乎”“矣”“哉”“歟”“耶”等句尾虛詞, “故”“夫”“蓋”“惟”句首詞語,再要注意陳述主體的變化、事件的切分。此題“者”“也”後分別斷開,“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是對應的並列句子,中間應該分別斷開。

【參考譯文】聽從了有利於克敵制勝的計策,還要創造一種勢態,作為協助我方*事行動的外部條件。勢,就是按照我方建立優勢、掌握戰爭主動權的需要,根據具體情況採取不同的相應措施。用兵作戰,就是詭詐。因此,有能力而裝做沒有能力,實際上要攻打而裝做不攻打,欲攻打近處卻裝做攻打遠處,攻打遠處卻裝做攻打近處。

考點:對一段課外古文的全部或部分斷句,並回答有關問題。   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B。  

17.

試題分析:翻譯題是區分度較大的題目,一定要注意直譯,因為判卷時間較緊,一般就看重點詞語的翻譯情況,所以如果不是直譯有時意思對可能老師誤判。還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綱規定的“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句”“定語後置句”“介賓短語後置句”“省略句”在翻譯中一定要有所體現。關鍵點(1)正體——表明本身,以——用來,終——死後,孫氏——孫輩的氏。既——已經,散逸——分散丟失,緘——封存,留——保留。(3)及——牽連,見——受到,乃——才,重負——更對不起國家。(被動句)

考點: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參考譯文】

古時候,名用來表明本身,字用來表示德行,名在死後就要避諱,字就可以作為孫輩的氏。孔子的弟子記事時,都稱孔子為仲尼。*南地方至今對稱字不避諱。黃河以北地區人士對名和字完全不加區別,名也叫做字,字自然叫做字

旁門左道的書裏講,人死後某一天要“回煞”,這一天子孫逃避在外,沒有人肯留在家裏;要畫瓦書符,作種種巫術法術;出喪那天,要門前生火,户外鋪灰,除災去邪,送走家鬼,上章以求斷絕死者所患疾病之傳染連續。所有這類迷信惡俗做法,都不近情,是儒學雅道的罪人,應該加以*劾檢舉。

《禮經》上説;“父親留下的書籍,母親用過的杯圈,覺得上面有汗水和唾水,就不忍再閲讀使用。”這正因為是父親平常講習,經校勘抄寫,以及專門使用,有遺蹟可供思念。如果是一般的書籍,各種日用品(公用的器物),怎能統統廢棄不用呢?已不讀不用,那也不該分散丟失,而應封存保留傳給後代。

*南的風俗,在孩子出生一週年的時候,要給(他)縫製新衣,洗浴打扮,男孩就用弓箭紙筆,女孩就用*尺針線,再加上飲食,還有珍寶和衣服玩具,放在孩子面前,看他動念頭想拿什麼,用來測試他是貪還是廉,是愚還是智,這叫做試兒。聚集親屬姑舅姨等表親,招待宴請。

四海五湖之人,結義拜為兄弟,也不能隨便,一定要志同道合,始終如一的,才能夠和他談論結拜之事。一旦如此,就要叫自己的兒子出來拜見,稱呼對方為丈人,表達對父輩的敬意,自己對對方的雙親,也應該施扎。近來見到北方人對這一點很輕率,路上相遇,就可結成兄弟,只需看年紀老少,不講是非,甚至有結父輩為兄,給子輩為弟的。

知識點:人物傳記類

題型:文言文閲讀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