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題目。王猛,字景略,北海劇人也。少貧賤,以鬻畚為業。猛博學好兵書,謹重嚴毅,氣度雄遠...

來源:國語幫 3.32W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題目。王猛,字景略,北海劇人也。少貧賤,以鬻畚為業。猛博學好兵書,謹重嚴毅,氣度雄遠...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題目。

王猛,字景略,北海劇人也。少貧賤,以鬻畚為業。猛博學好兵書,謹重嚴毅,氣度雄遠。細

事不幹其慮,自不參其神契,略不與交通。是以浮華之士鹹輕而笑之。猛悠然自得,不以屑懷。

少遊於鄴都,時人罕能識也。惟徐統見而奇之,召為功曹,遁而不應。遂隱於華*山。懷佐

世之志,斂翼待時,候風雲而後動。桓温入關,猛被褐而詣之,談當世之事,捫蝨而言,旁若無人。

温察而異之,問日:“吾奉天子之命,率鋭師十萬,杖義討逆,為百姓除殘賊,而三秦豪傑未有至

者,何也?”猛日:“公不遠數千裏,深入寇境,長安咫尺而不渡灞水,百姓未見公心故也。”温默然

無以酬之。温之將還,賜猛車馬,拜*督護,請與俱南。猛還山諮師,師日:“卿與桓温豈並世

哉!在此自可富貴,何為遠乎?”猛乃止。

苻堅將有大志聞猛名招之一見便若平生語及廢興大事異符同契若玄德之遇孔明也。及堅僭位,以猛為中書侍郎。時始平豪右縱橫,劫盜充斥,乃轉猛為始平令。猛下車,明法峻刑,澄察善惡,禁勒強豪。鞭殺一吏,百姓上書訟之,有司劾奏,檻車徵下廷尉詔獄。堅親問之,曰:“為政之體,德化為先,在任未幾而殺戮無數,何其酷也!”猛日:臣聞宰寧國以禮,治亂邦以法。陛下不以臣不才,任臣以劇邑,謹為明君翦除兇猾。始殺一奸,餘尚萬數,若以臣不能窮殘盡暴,肅清軌法者,敢不甘心鼎鑊,以謝孤負。酷政之刑,臣實未敢受之。”堅謂羣臣日:“王景略固是夷吾、子產之儔也。”於是赦之。猛鎮冀州,堅遣猛於六州之內聽以便宜從事,簡召英俊,以補關東守宰,授訖,言台除正。俄入為丞相,猛宰政公平,流放屍素,拔幽滯,顯賢才,外修兵革,內崇儒學,勸課農桑,教以廉恥,無罪而不刑,無才而不任。堅嘗從容謂猛日:“卿夙夜匪懈,憂勤萬機,若文王得太公,吾將優遊以卒歲。”其見重如此。

猛*剛明清肅,於善惡尤分。微時一餐之惠,睚眥之忿,靡不報焉,時論頗以此少之。

(節選自《晉書·王猛傳》)

6.下面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

A.苻堅將有大志/聞猛名/招之一見/便若平生/語及廢興大事/異符同契/若玄德之遇孔明也/

B.苻堅將有大志/聞猛名/招之/一見便若平生/語及廢興大事/異符同契/若玄德之遇孔明也/

C.苻堅將有大志/聞猛名/招之/一見便若平生/語及廢興大事/異符同契若/玄德之遇孔明也/

D.苻堅將有大志/聞猛名/招之一見/便若平生/語及廢興大事/異符同契若/玄德之遇孔明也/

7.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解説,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僭”是超越本分的意思。“僭位”是指越分竊據上位。文中“及堅僭位”意思是説苻堅登上皇位並不是合法的。

B.《禮記·樂記》:“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車,而封黃帝之後於薊。”後稱初即位或到任為—F車”。“猛下車,明法峻刑”中“下車”指王猛剛到任。

C.“便宜從事”指可斟酌情勢,不拘規制條文,不須請示,自行處理。“堅遣猛於六州之內聽以便宜從事”一句可見苻堅對王猛的信任。

D.“言台除正”一句中的“台”指“尚書枱”,有官吏任免的權利。“授訖,言台除正”是説王猛對官吏有罷免權力,某官任職後,王猛只要上報尚書枱就可以除去官吏的正式任命。

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王猛對事情有個人見解。如他與桓温交談時,指出桓温沒有得到關中地區豪傑的原因,是桓温沒有渡過灞水到長安,老百姓沒有看到桓温的心思。

B.王猛是既有判斷力又能接受建議的人。如徐統徵召他,他逃走不*;他本打算輔佐桓温,但在老師的建議下沒去,最終選擇了苻堅。

C.王猛深得苻堅賞識。王猛曾因殺一小吏而受到苻堅親自審問,但他認為殺人確有酷政之嫌,但這也是為政的需要,最終苻堅稱讚他是管仲、子產那樣的人。

D.王猛也有缺點。他對善與惡也尤其分明,即使受人一餐飯這樣的小恩惠也要報答,但小小的怨恨他也要報復,這一點為人輕視。

【回答】

6.B

7.D

8.C

【解析】

6.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文言斷句。解答此題,可以先整體閲讀文段,弄懂其大意“苻堅有統一天下的大志,聽説王猛的名望後,召見他,一見面就如平素知己,談論歷代興亡大事,好像不同的符牌卻刻有相同的符文一樣,所見相同,就如劉備遇到了諸葛亮。”據文意理解斷句,同時還可以根據文段中的虛詞“之”動詞“聞”“語”判定句讀。先粗斷,再細細斷開。

【考點定位】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名師點睛】對於文言斷句類型的題目,不要急於答題,應當先誦讀這個篇段,通過誦讀,力求對全文的內容有個大體的瞭解,憑語感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範圍,然後再集中精力分析難斷處,遵循先易後難的原則。題目中先抓主人公,圍繞動詞“聞”“ 招”“ 語”簡單斷開,然後依據上下文意的理解,詳細斷開。找虛詞、比如題中“之”察對話 、依總分 、據修辭 、對稱 、反覆、辨句式。抓虛詞看位置:①“夫、惟、蓋、凡、竊、請、敬”等發語詞和表敬副詞,經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語氣詞“其、蓋、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斷句,常用於句首的相對*的歎詞,如嗟夫、嗟乎、嗚呼等,前後都可斷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關聯詞,如“苟”“縱”“是故”“於是”“向使”“然而”“無論”“至若”“是以”“繼而”“縱使”“然則”等前面大多可以斷句;常在句首的時間詞,如“頃之”“向之”“未幾”“已而”“斯須”“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幫助斷句。②“乎、哉、也、矣、歟、焉”等語氣詞經常放在句尾;句末語氣詞“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後面可斷句。③“以、於、為、而、則”等連詞經常放在句中。(2)對話、引文標誌: 文言文的對話、引文常常用“曰”、“雲”為標誌,兩人對話,一般第一次對話出現人名,以後就用“曰”而省略主語。本題中的“對曰”我們可以抓住“曰”來斷句。關於利用虛詞斷句,這裏有一個口訣,或許對同學們斷句會有些幫助:“曰”後冒(:),“哉”後歎(!),“夫”“蓋”大都在句前。 “於”“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後面畫圓圈(。)“耶”“乎”經常表疑問(?),“也”“者”作用要停頓。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記牢。

7.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文學文化常識。要求選出“不正確”的。這類題需要平時的識記與積累。D項,“授訖,言台除正”中的“”是授予官職的意思。整個句子意思是説王猛可以先授予某人官職,然後只要上報台*正式行文任命即可。選項中“王猛只要上報尚書枱就可以除去官吏的正式任命。”説法錯誤。

【考點定位】識記文學常識。能力層級為識記A。

【名師點睛】文化常識——古代官職任免升降術語:【舉、闢】舉:舉薦;闢:招用,如:“舉孝廉不行,連闢公府不就。”(范曄《後漢書》)【徵】君徵召臣。 如“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公車特徵拜郎中。”(范曄《後漢書》)【拜】用一定的禮儀授予某種官職或名位。如《(指南錄>後序》中的“於是辭相印不拜”,就是沒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職。【除】拜官授職,如“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指南錄>後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職的意思。【擢】提升官職,如《戰國策》:“先王過舉,擢之乎賓客之中,而立之乎羣臣之上。【陟】提升,提拔,如“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諸葛亮《出師表》)【升】提升,如“旋升寧夏道。”(梁啟超《譚嗣同》)【假】臨時充當使臣屬吏。【遷】調動官職,包括升級、降級、平級轉調三種情況。為易於區分,人們常在“遷”字的前面或後面加一個字,升級叫遷升、遷授、遷敍,降級叫遷削、遷謫、左遷,平級轉調叫轉遷、遷官、遷調,離職後調復原職叫遷復。【謫】降職貶官或調往邊遠地區。《岳陽樓記》“滕子京謫守巴陵郡”中“謫”就是貶官。【黜】“黜”與“罷、免、奪”都是免去官職。如《國語》:“公將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齊。”【貶】降職並外放,與“謫”相近,如“ 貶連州刺史。”(《舊唐書》)【去】解除職務,其中有辭職、調離和免職三種情況。辭職和調離屬於一般情況和調整官職,而免職則是削職為民。【革、削、免、罷、廢、奪】革職、罷職或停職。如“ 使者遂逮守,脅服奪其官。”(高啟《書博雞者事》)【退】⑴撤銷或降低官職;⑵自己辭職。 【斥】屏棄不用。 【乞骸骨】年老了請求辭職退休,如《張衡傳》:“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徵拜尚書【轉】遷職調任,無所謂升降,如“順帝初,再轉復為太史令。”(范曄《後漢書》) 【徙】改任官職,特定語境下可以表示升職或降職,如“衡不慕當世,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范曄《後漢書》) 【調】調動、調遷,如“調為隴西都府。”(班固《漢書》) 【遷】調動改派。一般情況下,“轉遷”、“遷調”表示調職;“右遷”、“遷除”表示升職;““左遷”、“遷謫”表示削職。如“公車特徵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范曄《後漢書》), “元和十年,予左遷九*郡司馬。”(白居易《琵琶行》) 【放】京官調任地方官,如“既而胡即放寧夏知府。”(梁啟超《譚嗣同》) 【出】京官外放,與“放”意思相近,如“永和初,出為河間相。”(范曄《後漢書》)本題考察的就是“除”的用法。

8.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C項“他認為殺人確有酷政之嫌”這一説法曲解文意。在原文中為“臣聞宰寧國以禮,治亂邦以法。陛下不以臣不才,任臣以劇邑,謹為明君翦除兇猾。始殺一奸,餘尚萬數,若以臣不能窮殘盡暴,肅清軌法者,敢不甘心鼎鑊,以謝孤負。酷政之刑,臣實未敢受之。”翻譯為“我聽説主管一個安寧的國家當用禮治,而治理一個*的國家當用法治。陛下不認為我無能,把政務繁難的縣交給我治理,我當為賢明的君主除去兇惡和姦猾之徒。剛殺了一個奸賊,其餘的尚有上萬,如果陛下認為我不能除盡兇暴之徒,維護法律制度,我豈敢不甘心受刑,為我辜負了陛下而謝罪。但因殘暴施政的罪名所受的刑罰,我實在不敢承受。”由此可知王猛不認為是殘暴施政。

【考點定位】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這道題目是概括分析文章內容。解答此類題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對正誤。特別是在時間、地點、官職,人物的行為、實效方面,應仔細查對原文的詞句,全面理解,綜合分析,兩者間的差別正是把握全文的關鍵所在。對似是而非處,要有借題解文的意識。比如本題,只要到文中找到原句,然後進行比較即可發現問題所在。在原文中為“酷政之刑,臣實未敢受之”對於“酷政之刑”這件事 “未敢受”就是不能接收。帶入原文一比較就可以發現C項錯誤。

【參考譯文】

王猛字景略,北海郡劇縣(今山東省壽光縣)人。年幼時家境貧寒,以賣畚箕為生。學識廣博,好讀兵書,謹慎穩重嚴肅堅毅,氣概雄強高遠,不為瑣事縈懷,若不是志趣相投之人,根本不與交往,因此浮華之士都輕視與嘲笑他。但王猛悠然自得,不把這些放在心上。

王猛年輕的時候到鄴都遊歷,當時很少有人能賞識他。只有徐統見到他認為他很奇特,召他做功曹。他逃避沒有*,於是隱居在華*山。王猛胸懷輔佐帝王創業的大志,收斂了羽翼等待時機,觀察形勢然後行動。桓温入關的時候,王猛穿着粗布衣服去拜見他,談論天下的大事,邊捉蝨子邊談,好像旁邊沒有人似的。桓温看着他,覺得他是個奇才,問道:“我奉皇上的命令,率領精鋭的*隊十萬人,主持正義*叛逆,為百姓剷除兇暴的奸人,可是三秦大地的英雄豪傑沒有人前來歸附,這是為什麼呢?”王猛説:“您不怕千里路遠,深入奸人橫行的地方,離長安只有咫尺之遙,卻不渡過灞水,老百姓不知道您的心思的緣故啊。”桓温黯然不語,沒有應對的話。桓温即將撤*的時候,賞賜給王猛車馬,授予他*督護的官職,請他和自己一起到南方去。王猛回到山裏向老師請教這件事,老師説:“你和桓温難道能同時建功立業?在這裏就可以得到富貴,為什麼要遠行呢?”王猛於是沒有去。

苻堅有統一天下的大志,聽説王猛的名望後,召見他,一見面就如平素知己,談論歷代興亡大事,好像不同的符牌卻刻有相同的符文一樣,所見相同,就如劉備遇到了諸葛亮。到了苻堅登上皇位,任命王猛做中書侍郎。當時始平縣地方豪強不守法度,任意胡為,搶劫與偷盜紛行,於是就調任王猛為始平縣令。王猛到任之初,宣示法令,嚴刑治理,明察善惡行為,嚴厲約束地方豪強。因以鞭刑處死一個官吏,百姓上訴控告他,有關官員也上奏*劫,詔令用刑車將他押送交廷尉立案追究。符堅親自審問他,説:”當政的根本,是以道德感化作為首選,你到任不久卻殺人無數,這是多麼的殘暴啊!”王猛説:”我聽説主管一個安寧的國家當用禮治,而治理一個*的國家當用法治。陛下不認為我無能,把政務繁難的縣交給我治理,我當為賢明的君主除去兇惡和姦猾之徒。剛殺了一個奸賊,其餘的尚有上萬,如果陛下認為我不能除盡兇暴之徒,維護法律制度,我豈敢不甘心受刑,為我辜負了陛下而謝罪。但因殘暴施政的罪名所受的刑罰,我實在不敢承受。”苻堅對眾大臣説:“王景略確實是管仲、子產那樣的人啊!”於是赦免了他。

王猛鎮守冀州,苻堅任憑王猛在六個州之內斟酌事勢所宜,可自行處理而不必上奏,選拔任用才能傑出者,用來補充關東地區的郡守和縣令的缺員,授職之後,只要上報台*正式行文任命即可。不久,入朝擔任宰相,王猛主管政事公平,流徙放逐了不盡職的官員,選拔隱居和不得志的人才,重用賢能的人才,對外加強*備,對內崇尚儒學,鼓勵督促百姓從事耕織,進行正直和知恥的教育,沒有人有罪卻不被刑懲的,沒有人有才卻不被任用的。苻堅曾經悠然地對王猛説:”你日夜勤勞,毫不怠惰,為日常紛繁的政務擔憂、*勞,有了你,我就如周文王得到了姜太公一樣,將可以終年悠閒自得了。”王猛就是如此地被看重。

王猛*情剛毅明察清正嚴肅,對於善與惡尤其分明。地位低下時,受人一餐飯這樣的小小的恩惠,沒有不報答的;怒目相視這樣的小小的怨恨,沒有不報復的。當時的輿論因此相當地輕視他。

知識點:人物傳記類

題型:文言文閲讀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