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從1953年以來,我國市場上出現了若干種日用消費品供不應求的現象。1953年上半年,在小...

來源:國語幫 9.57K

問題詳情:

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從1953年以來,我國市場上出現了若干種日用消費品供不應求的現象。1953年上半年,在小...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從1953年以來,我國市場上出現了若干種日用消費品供不應求的現象。1953年上半年,在小麥遭受凍災的地區,糧食的供求狀況很緊張,下半年,食油、肉類在許多地方也供不應求,不少城鎮中都要排隊購買。適應當時的需要,***在1953年12月,對糧食實行了計劃收購(即統購)和計劃供應(即統銷);然後對食用植物油也實行了計劃收購和計劃供應;從1954年9月15日起,又對棉花實行計劃收購,對棉布實行計劃收購和計劃供應。對糧食、油料、棉花、棉布的計劃收購和計劃供應無疑是一種重大的措施,它關係到全國*生活中最重要的吃飯和穿衣的問題,也關係到我國城鄉經濟生活的許多方面。計劃收購和計劃供應對我們國家目前的情況來說,是很必要的。只有採用這種辦法,才能保*我國*生活日益增長的需要,才能制止投機活動,保*市場物價的穩定,才能使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得以順利地進行。



——《關於計劃收購和計劃供應》(1954年9月23日)



材料二 理順物價,改革才能加快步伐。物價問題是歷史遺留下來的。過去,物價都由國家規定。例如糧食,還有各種副食品,收購價格長期定得很低,這些年提高了幾次,還是比較低,而城市銷售價格又不能高了,購銷價格倒掛,由國家補貼。這種違反價值規律的做法,一方面使農民生產積極*調動不起來,另一方面使國家背了一個很大的包袱,每年用於物價補貼的開支達幾百億元。這樣,國家財政收入真正投入經濟建設的就不多了,用來發展教育、科學、文化事業的就更少了。所以,不解決物價問題就不能放下包袱,輕裝前進。最近我們決定放開肉、蛋、菜、糖四種副食品價格,先走一步。



——《理順物價、加速改革》(1988年5月19日)



材料三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國家大幅度提高農副產品收購價格,縮小農副產品的統購範圍和降低徵購指標,開放城鄉農副產品集貿市場。到1982年,全國農副產品中油料產量超過1 100萬噸,比1978年增加659.9萬噸;肉類產量超過1 300萬噸,比1978年增加494.5萬噸;農村集市從無到有,發展到41 184個。1983年,國家正式取消實行了20多年的布票,肉票、油票也陸續取消。1985年1月,**一號檔案《關於進一步活躍農村經濟的十項政策》規定,國家對糧食、棉花等農產品實行合同定購和市場收購。農村糧食供給制隨之取消。1993年2月,*發佈《關於加快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通知》,推動建立國家宏觀調控下的自由市場購銷體制,各地相繼取消了城鎮口糧定量供應制度。至此,長期以來實行的票*制度退出歷史舞臺。



——《中華*共和國經濟史》



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我國制定“統購統銷”政策的歷史背景。



(2)根據材料三結合所學知識,分析1978年後“統購統銷”變化的特點及原因。



(3)根據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並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統購統銷”的歷史作用。

【回答】

(1)背景:“一五”計劃,國家工業化建設;城市人口和就業人數劇增;部分地區遭受自然災害;糧棉等供求關係緊張,社會經濟生活受到影響。



(2)特點:從農副產品到糧棉,從農村到城市,範圍逐步縮小直到取消,呈現出階段*。



原因:改革開放;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工農業產品極大豐富,消費品市場供求明顯改善;*南方談話和*“十四大”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市場經濟不斷髮展。



(3)“統購統銷”具有歷史的必要*:保*了*正常生活的需要,遏止了商業投機活動,穩定了物價,保障了社會生活秩序;保*了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順利進行,爲工業化積累了資金;引導農民走上了合作化道路。



 從長遠來看,它忽視了價值規律的調節作用,影響了農民生產的積極*;客觀上制約了經濟建設的健康發展。

知識點:*特*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

題型:簡答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