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文后各题。儒家的*观中华文化就其本质来讲就是一种*文化,古代文化中儒家学派关于*的丰...

来源:国语帮 2.47W

问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文后各题。儒家的*观中华文化就其本质来讲就是一种*文化,古代文化中儒家学派关于*的丰...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文后各题。

儒家的*观

中华文化就其本质来讲就是一种*文化,古代文化中儒家学派关于*的丰富思想,既形成了*文化的固有传统,也是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与*社会可资利用的宝贵的思想资源。

儒家的*观是什么呢?

儒家贵“和”尚“中”,认为“德莫大于和”。《中庸》有云“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论语•学而》有云“礼之用,和为贵”。《礼记·中庸》又有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思想发展到*领域,就有儒家本源之一——《周礼》的“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的*准则。

“和为贵”和“贵和”的思想是*传统文化最核心的价值取向。中华先民对“和”的理解是知情意的统一。儒家倡导推己及人,由近至远的思维模式,主张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八德。儒家主张,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洞明“和实生物”之道;个人修身养*,要讲究“心平气和”之工;与人交往,要恪守“和而不同”之法;应对潮流,要坚持“和而不流”之则;治理国家,要追求“政通人和”之理;与国交往,要坚持“求同存异、和平共处”之规,最后的终极关怀乃是“天人合一、宇宙*”价值追求,这是*古圣先贤们积千年之理论与实践而积淀流传下来的精华瑰宝。作为今人,要建设*社会,须高度重视和弘扬这一历史传统。

儒家学说更看重“人和”。孟子所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把“人和”看得高于一切。儒家强调人际关系“以和为美”,提出的仁、义、礼、智、忠、孝、爱、悌、宽、恭、诚、信、笃、敬、节、恕等一系列伦理道德规范,其目的就在于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普遍*,并把这种普遍的“人和”原则作为一种价值尺度规范每一个社会成员。

儒家还为*文化指出一个“大同”社会的远景目标,以至成为*历史上生生不息的价值之源。《礼记·礼运第九》中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儒家在此首先强调了“天下为公”的思想,描述了重诚信、讲仁爱、求友善、修和睦、选贤能、富庶安康、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等*理想社会的基本特征。到了近代,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洪秀全设计出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令广大农民心驰神往的*社会蓝图。维新运动的旗手康有为在其《大同书》中提出建立一个“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社会。

儒家还强调“讲信修睦”社会*观。所谓“信”,就是“诚信”。社会*必须以诚信为本。子贡问孔子治国之道,孔子讲“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并强调三者之中,“民信”最为重要,因为“民无信不立”。所谓“睦”就是“和睦”。社会*包括夫妻和睦、家庭和睦、宗族和睦、邻里和睦、地区和睦、民族和睦、国家太平。“政通人和”、“协和万邦”、“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和衷共济”、“一方有难八方支持”等古语都是古代先贤们对社会*的体认和追求。为此,荀子提出“以善和人”的要求。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做人原则,将其推广到整个社会,就成了儒家崇尚的“君子*之美,不*之恶”、“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人们“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以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伦理法则。

4.下列关于“儒家*观”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贵“和”尚“中”的儒家*观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形成了*文化的固有传统,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资源。

B.因为儒家倡导推己及人、由近至远的思维模式,所以儒家*观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德主张。

C.儒家*观的内容博大精深,包含了个人休养观、*观、社会观、自然观、宇宙观及待人处事法则等等,在这些内容中,儒家学说把“人和”看得高于一切。

D.儒家*观描绘了“大同”这社会远景目标、达成这一目标的“天下为公”思想基础及“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方法和措施,还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做人原则和“君子*之美,不*之恶”等社会伦理法则。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周礼》的“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的*准则与古代先贤们“政通人和”“协和万邦”的体认和追求的指导思想都是儒家*观。

B.儒家强调“以和为美”的人际关系是为了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普遍*,并把“人和”作为一种价值尺度来规范每一个社会成员。

C.儒家设计的“大同”社会和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洪秀全设计出的“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社会蓝图都是*社会追求的目标。

D.文中引用了大量的儒家经典,一方面是为了论述儒家*观的内容,另一方面增强论*的说服力、感染力,吸引读者。

6.下列说法不符合文中的儒家*观的一项是

A.“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大戴·礼记·本命篇》

B.“去(民)疾苦、抑兼并、便趣农。”——王安石

C.“王者爱及四夷,霸者爱及诸侯,安者爱及封内,危者爱及旁侧,亡者爱及独身。”——董仲舒

D.“伏望皇上罢冗员之俸,损不急之赏。止无名之征,节用省费,以足*国之需,天下幸甚。”——王阳明

【回答】

4.B

5.A

6.A

【解析】

试题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B项。从第四段来看,儒家提出的思维模式与主张之间是并列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这里是强加因果。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比如此题的选项B强加因果,从第四段来看,儒家提出的思维模式与主张之间是并列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

5.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A项,混淆范围。《周礼》规定的*准则和古代先贤的体认和追求都是儒家*观的内容。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比如本题A项,混淆范围。《周礼》规定的*准则和古代先贤的体认和追求都是儒家*观的内容。

6.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 A项,偷换概念。“七出”中“无子去”“恶疾去”不符合儒家*观。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A项,偷换概念。“七出”中“无子去”“恶疾去”不符合儒家*观。

知识点:科普类文本阅读 社科类文本阅读

题型:选择题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