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着...

來源:國語幫 1.43W

問題詳情:

【材料一】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着...

【材料一】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着些白花,有裊娜地開着的,有羞*地打着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裏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着,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裏。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着輕紗的夢。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雲,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着*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選自朱自清《荷塘月*》)

【材料二】

不逢北國之秋,已將近十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總要想起陶然亭的蘆花,釣魚台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着,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着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着像喇叭似的牽牛花(朝榮)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覺到十分的秋意。説到了牽牛花,我以為以藍*或白*者為佳,紫黑*次之,淡紅*最下。最好,還要在牽牛花底,教長着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

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使人聯想起秋來的點綴。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後,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閒,潛意識下並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古人所説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

(選自郁達夫《故都的秋》)

1. 下列對兩則材料中出現的詞語,解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彌望:“彌”字的意思是“遍、滿”。   

B.酣眠:“酣”字的意思是“盡興、暢快”。

C.潭柘寺:“柘”字讀音為“zhè”。   

D.馴鴿:“馴”字讀音為“xún”。

2.下列對兩則材料中出現的句子,解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把荷香比喻為“渺茫的歌聲”,使其由嗅覺形象轉化為聽覺形象,令讀者產生豐富的聯想與想象。)

B.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

(“瀉”與“靜靜地”搭配使用,表現出月光像流水一樣傾瀉卻毫無聲響,幽靜幽美。)

C.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着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

(“細數”一詞寫出作者觀景時悠閒、愜意的心態,表現出作者對故都之秋的喜愛。)

D.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使人聯想起秋來的點綴。

(此句在段中起總括作用,引出下文對槐樹的描寫,形象地表現出故都之秋的獨特韻味。)

3.這兩則材料表現出的意境,你更喜歡哪一個?請結合選文解釋你喜歡它的原因。

【回答】

1.D

2.D

3.*不唯一(明確表態1分,結合具體文句2分,分析合理2分。)

【解析】

1.

試卷分析:D項“ 馴鴿”的“馴”字讀音為“xùn”。

考點:正確使用詞語(包括熟語)。能力層級為表達運用E。識記現代漢語普通話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層級為識記A。

2.

試卷分析:D項“ 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使人聯想起秋來的點綴”一句有引起下文的作用,但沒有總括作用,不屬於對下文內容的總結。

考點:體會重要語句的豐富含意,品味精*的語言表達藝術。能力層級為鑑賞評價D。

3.

試卷分析:這兩篇文章表現的意境有所差別。朱自清的《荷塘月*》表現的是一種清新優美、神韻雅緻的意境,郁達夫的《故都的秋》表現的是“清”、“靜”和“悲涼”的**。學生可以依據自己的*格愛好做出選擇,回答問題時要結合具體的語句,對自己喜歡的句子進行分析。

考點:欣賞作品的形象。能力層級為鑑賞評價D。

知識點:現代文學類文本閲讀

題型:現代文閲讀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