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地區是否成為乾旱區和沙漠,最根本的是由這一區域的降水量決定的,因此從這個角度説,如果大的氣候條件不變,沙塵...

來源:國語幫 6.31K

問題詳情:

一個地區是否成為乾旱區和沙漠,最根本的是由這一區域的降水量決定的,因此從這個角度説,如果大的氣候條件不變,沙塵...

一個地區是否成為乾旱區和沙漠,最根本的是由這一區域的降水量決定的,因此從

這個角度説,如果大的氣候條件不變,沙塵暴或沙漠,是不具有侵略*的,因為自然已經為其劃定了界限,用不着擔心沙漠會逼近*城。

從環境史的角度看,現在人們已經能搞清楚過去幾千年來*氣候的變化,以及歷史上沙塵暴的情況,從許多研究著作中,看到了科學家已經能夠列出一個歷史上沙塵暴的發生狀況年表。從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沙塵暴是古已有之,是有周期*的。而且今天的沙塵暴並不比過去更猛烈。

沙塵暴之所以古已有之,是因為早在幾千萬年前青藏高原就已隆起,它阻擋了來自印度洋的温潤的西南季風,在中亞和我國的西北地區造成大範圍的乾旱和荒漠區,這一區域又正處在西風帶上,這些是沙塵暴形成的根本要素,而這些與人類的活動無關。

人類的活動如果正逢氣候變乾的週期確實可加劇沙塵暴的強度,因為人類的活動將覆蓋植被的地方變成了裸露的土地,有一個事實可以説明這一點,就是*“農牧交錯帶”的北移西進,從黑龍*大興安嶺南端到青海湟水谷地,長逾2 000千米,寬200~300千米,年均降水400毫米以下的一條狹長地帶,自古以來就是我國北方的“農牧交錯帶”。這一地帶是由森林的草原向典型的草原的過渡帶,但由於人類的活動加劇,使這一狹長的農牧交錯帶北移了大約400~500千米,西進了大約1 000千米,這使農牧過渡帶完全進入了只適合進行牧業生產的草原帶,當農業的鐵犁犁開草根盤結的土地,就為沙塵暴提供武器,僅僅在這個意義上才能説人類的活動加劇了沙塵暴。在北移西進的農牧交錯帶上發生的沙漠化和沙塵暴埋城毀地的情況,只能怪人類自己。

按照地理學的自然帶和地域分類規律,處在什麼自然帶上,有什麼樣的降水和温度,就只能生長什麼樣的植被,這是人類所不能改變的。既然北移西進的農牧交錯帶已經完全進入了典型的草原自然帶,“三北防護林”還能是防護林嗎?似乎改稱“三北防護草原帶”更為妥當,其實,人們應該做的也就是從北移西進的農牧交錯帶退回來。

沙塵暴既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它只是自然循環中一個環節。如今,越來越多的科學研究*了這一點,如,科學家發現沙塵暴能為海洋生物帶來豐富的餌料。來自美國的科學研究表明,沙塵暴加入了全球循環的過程,它為海洋浮游植物帶來了生長必不可少的元素鐵,而海洋浮游植物在吸收温室氣體二氧化碳方面竟與陸上的森林等平分秋*,因此,可以説沙塵暴是抵抗全球變暖的“幕後英雄”。

當然,我們不是要美化沙塵暴,我們只是希望客觀地看待自然界的每一種現象。

13.下列對“幕後英雄”的理解,準確的一項是( )

A.沙塵暴為海洋生物帶來了豐富的餌料。

B.沙塵暴為海洋浮游植物帶來了大量的鐵元素。

C.海洋浮游植物能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沙塵暴為海洋浮游植物提供了礦質元素。

D.沙塵暴能抵抗温室效應,而我們卻不知道,它是默默無聞的英雄。

14.下列屬於沙塵暴形成的最根本要素的一項是( )

A.高原的隆起阻擋了温潤的季風。

B.我國西北地區形成了大範圍的乾旱和荒漠區。

C.大片乾旱、荒漠地區恰在西風帶上。

D.人類的活動對植被的破壞。

15.據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如果*地區的降水量不變,*地區永不會被沙漠侵略。

B.我們只要避開沙塵暴的活動週期,就可自由砍伐森林。

C.如果我們從農牧交錯地帶退回來,那個地區的沙漠有可能好轉。

D.儘管沙塵暴有弊有利,但我們還是要儘量減小沙塵暴對人類的危害。

【回答】

13. C(準確而全面地解釋了“英雄”和“幕後”的含義)

14. A

15. B(孤立地看待問題,砍伐森林是不會引起沙塵暴,但會帶來其他災害)

知識點:科普類文本閲讀 自然類文本閲讀

題型:現代文閲讀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