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2018年10月11日和11月3日,川藏交界**岸先後發生兩次山體滑坡,滑坡堰塞體...

來源:國語幫 1.01W

問題詳情:

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2018年10月11日和11月3日,川藏交界**岸先後發生兩次山體滑坡,滑坡堰塞體(砂石比約70%)堵塞**導致斷流並形成堰塞湖。第一次滑坡形成的堰塞湖在兩天後自然泄流,第二次滑坡後堰塞壩比第一次高60-100米,預計需12天才能自然泄流,堰塞湖水量將達7.7億m3,是第一次的三倍。經救援人員連日奮戰,在堰塞體上挖掘泄流槽後成功提前泄流。

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2018年10月11日和11月3日,川藏交界**岸先後發生兩次山體滑坡,滑坡堰塞體...

(l)描述此次滑坡點所在區域的地形特徵。 

(2)分析堰塞湖形成後對上下游造成的影響。

(3)指出人工泄流槽的形態變化最明顯的時間段並從地質條件及外力作用分析原因。

(4)説明此次人工干預泄流的意義。

【回答】

(1)南北高,中部低;典型山地地區,地勢起伏大,山高谷深。

(2)對上游:堰塞壩攔截河水,水位上漲,淹沒沿岸農田、道路和村鎮;對下游:截斷*水,導致下游河道斷流,影響生物多樣*;堰塞湖泄流後帶來嚴重洪峯,威脅下游居民點。

(3)13日14點——18點;堰塞體為鬆散堆積體,易被侵蝕;開始過流後,*水逐漸侵蝕泄流槽,泄流槽開始加深加寬;導致流量加大,侵蝕作用明顯加劇,泄流槽迅速加深加寬,流量劇增。

(4)提前泄流,減少堰塞湖蓄積水量,降低對上下游的影響,人工引導泄流,流量逐漸加大,避免堰塞壩突然崩解導致的超大洪峯。

【解析】

本組題目以山區形成的堰塞湖為背景,考察了堰塞湖形成對當地的地理環境的不利影響,人工泄流槽的形態變化的原因,人工干預泄流的意義。

【詳解】

(l) 讀材料可知,此次滑坡點所在區域是川藏交界**岸,地處橫斷山區三*並流的**處,山高谷深;讀“**滑坡點等高線圖”可知,滑坡點位於幾千米海拔高的山地地區,地勢起伏大,地形南北高,中部低。

(2) 堰塞湖形成後對上游的影響:堰塞湖是由於滑坡形成的堰塞壩阻止了上游的河水流動,堰塞壩攔截河水形成了湖泊,造成上游河流水位上漲,淹沒沿岸農田、道路和村鎮,受湖水的浸泡山體不穩定,在山區容易誘發新的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質災害,造成更大的損失。

堰塞湖形成後對下游的影響:堰塞湖的存在對下游地區來説危險*很大,堰塞壩截斷*水,導致下游水量減少甚至河道斷流,破壞下游河流水生生物的棲息與生存環境,導致生物多樣*減少;堰塞湖滯留了大量的河水,若遇上多雨天氣,湖水劇增,很容易漫過堰塞壩,造成堰塞壩破裂,湖水泄流會帶來嚴重洪峯,威脅下游城鎮與鄉村聚落,使下游的生命財產受到損害。

(3)讀“**堰塞體泄流槽過流流量變化曲線”可知,人工泄流槽的形態變化最明顯的時間段是曲線上升時段,即13日14點——18點;由於滑坡形成的堰塞壩為鬆散堆積體,在流水等外力作用下,易被侵蝕,一旦開始有水流從上部經過,就會形成泄流槽,隨後*水逐漸侵蝕泄流槽,使泄流槽加寬加深,導致泄流流量加大,進一步加劇侵蝕泄流槽,泄流槽迅速加寬加深,流量劇增。

(4)人工干預泄流可以通過提前泄流與引導泄流。提前在堰塞體上挖掘泄流槽泄流,以減少堰塞湖蓄積水量,減小上游河流水位上漲幅度,削減湖水泄流給下游帶來的嚴重洪峯,降低對上下游的影響,在人工引導泄流下,可以使流量逐漸加大,變化較緩慢,避免堰塞壩突然崩解,泄流流量突然增大形成超大洪峯,威脅下游居民點。

知識點:地殼物質循環及地表形態的塑造 外力作用與地貌

題型:綜合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