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9月2日,清廷奉上諭:“自*午科為始,所有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在*運行了1300...

來源:國語幫 1.3W

問題詳情:

1905年9月2日,清廷奉上諭:“自*午科為始,所有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在*運行了1300...

1905年9月2日,清廷奉上諭:“自*午科為始,所有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在*運行了1 300多年的科舉制度就此戛然而止。閲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隋文帝草創、經唐太宗大致確立的科舉制度,是我國古代文官的選拔制度。它以公開、統一的考試作為取士任官的基本途徑。它與郡縣制結合,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對鞏固、強化大一統和*集權的*體制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科舉制也向社會各階層的知識分子打開了入仕的大門,一方面擴大了*統治的社會基礎,衝破了“九品中正制”造成的“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封閉局面,使出身寒微的知識分子也有可能通過努力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獲得從政機會。另一方面,使統治集團具有一定的開放*,緩和了社會矛盾,對社會和*產生了相當的穩定作用。

——倪峻、姚立建《科舉制的歷史作用》

材料二 1905年廢除科舉是晚清“新政”的一項重要舉措,這對於*社會結構的改變有着深遠之影響。早在科舉廢除第二年,嚴復就指出,“此事乃*數千年中莫大的舉動”,其意義可與秦始皇“廢封建、開阡陌”相提並論。美國學者吉爾伯特·羅茲曼也認為這是“1905年時新舊*的分水嶺,它標誌着一個時代的結束和另一個時代的開始”。

——池子華、吳建華主編《*社會史教程》

材料三 清代科舉一度為一百多萬人提供了一種生活方式,一旦這種生活方式不復存在,會使這一百萬多人產生強烈的幻滅感和失落感,他們對清*由原來的效忠支持開始轉向不滿和反對,而讀書人在*社會一直以來都是社會的“不安定因素”……科舉制度廢止後,在選官制度上出現了缺失。*時期,按照孫中山的設想,南京*設立考試院,但它已無法像*古代一樣組織全國規模的大型選官考試了。……清末民眾不僅把新學堂稱之謂“洋學堂”,還對學堂中的課程説三道四,“習體*也,謂將練習飛檐走壁,以為竊盜預備學;學唱歌也,謂將來習吹*演唱,以為優伶之預備”,更有宣稱“吾家子弟,每日以採薪拾菜為生活,入學堂是絕我生路”。

材料四 在科舉制度下,士人趨於鄉村——城市——鄉村間的流動模式,遍佈鄉村的士人從鄉村流入城市,最後又從城市回到他們心理與情感上真正認同的人生歸宿——鄉村。科舉制雖以一紙詔書廢除,但是新式學堂卻非一紙詔書所能在農村建立,這導致了士紳流向城市就讀就業,也帶走了鄉村的文化和經濟資源。

(1)根據材料一併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科舉制的作用。(6分)

(2)根據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並結合所學知識,回答科舉制廢除的原因及影響。(6分)

(3)結合以上材料,你如何看待科舉制的興廢?(2分)

【回答】

參考*:(1)科舉制促進了*封建社會的“大一統”;打破了世卿世祿制和察舉制,有利於提*員文化素質;有利於社會各階層之間的流動和緩和階級矛盾;科舉制具有一定的公平公正*;科舉制具有文化傳播、社會教化功能。(答出2點即可)

(2)原因:科舉制在明清兩代採取八股取士,極大地禁錮了士人的思想;隨着*近代化的展開,該制度已不能滿足國家選拔人才的需要。影響:有助於新式教育的興起,有助於推動*近代化;增強了反清力量;沒有形成覆蓋全國的有效的新的選官制度;科舉制的廢除對教育的普及與學堂對教育的促學力有所減弱;擴大了城鄉差距。(答出4點即可)

(3)科舉制的“興”“廢”都是歷史發展的產物,都符合歷史發展的規律;都有利於當時*社會的發展;科舉制度曾經推動了*社會的進步,但由於其發展歷程中缺乏革新,逐漸成為*社會發展的阻礙,它的廢除是必然的。(答出其中的1點或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第(1)問,結合材料聯繫所學知識回答即可。第(2)問第一小問關於科舉制被廢除的原因,要聯繫其背景,從明朝時期科舉制的變化,尤其是近代以來科舉制在選拔人才方面的侷限*等回答。第(3)問,要注意“興廢”二字,既要看到它興起的必要*和必然*,也要看到它被廢除的必然*。

知識點:古代*的*制度

題型:綜合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