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明朝中後期至19世紀中葉以前,蘇州是*唯一擁有全國經濟中心地位的城市。蘇州盛澤鎮,……明初以村名,居民...

來源:國語幫 2.91W

問題詳情:

材料一明朝中後期至19世紀中葉以前,蘇州是*唯一擁有全國經濟中心地位的城市。蘇州盛澤鎮,……明初以村名,居民...

材料一 明朝中後期至19世紀中葉以前,蘇州是*唯一擁有全國經濟中心地位的城市。蘇州盛澤鎮,……明初以村名,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間倍之,以綾綢為業,始稱為市。迄今(乾隆)居民百倍與昔。綾羅之聚亦見十倍四方大賈輦金至者無虛日。此類*南亦不止一地。蘇州“首重機業,城東比户皆然”,絲綢、棉布行銷全國各省,“其外洋如高麗、印度以及歐美各國;莫不有銷路”。鴉片戰爭之後,“洋布盛行,布市銷減”,蠶棉得豐歲,而皆不嘗本”,據統計,道光年間蘇州尚有12000餘織機;到1890年織機僅有5800部。蘇州的手工業行會眾多,許多行會在19世紀七八十年代還對產品劃定統一的價格,並實施統一工價,以限制競爭和自由僱傭。棉布、棉紗、茶絲和米的貿易都不再經流蘇州,轉而經由上海。20世紀二三十年代,蘇州變成了大上海的“衞星城”。

——摘編自玉衞平《明清時期*南城市史研究》

材料二 :17世紀,曼徹斯特由*事要塞發展為工商業城市小鎮。1830年已有棉紡廠99家,並開通世界最早的現代化鐵路。1838年,設立議會和市*;據脱了封建管理體制。18世紀60年代起,隨着紡紗業和織布業的機械化,成為英國工業*的搖籃。1760年,開通了通向附近煤區沃斯利的英國第一條運河1830年又建成通向重要港口利物浦的鐵路,率先實現了交通運輸*。在此期間城市經濟和人口高速增長。18世紀20年代底,它的人口僅12000,1841年底猛增至40萬人,躋身於全國大城市之列。1848年,沿曼徹斯特向外延伸的公路把附近的奧爾德姆、海德等城鎮鏈接起來,使整個*體的人口達到106.3萬人。

——摘編自王章輝《近代英國城市化初探》

(1)根據材料一併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明朝中後期至20世紀二三十年代蘇州經濟地位的變化,並分析導致其變化的主要原因。

(2)根據材料二並結合所學知識,概述曼徹斯特發展成為近代大都市的原因。

(3)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蘇州和曼徹斯特在經濟*質上的差異,並概括指出曼徹斯特在英國工業*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回答】

(1)變化:由全國經濟中心城市轉變為依附於上海的衞星城。

原因:傳統手工業的衰落,近代工業發展的滯後,阻礙了蘇州的轉型。西方商品的湧入,衝擊了蘇州傳統的經濟;傳統行會制度限制了近代化的轉型。上海以及其他通商口岸的開設,使貿易中心發生轉移等。

(2)交通便捷;工商業的發展,工業化的推動;制度突破。

(3)差異:蘇州,自然經濟背景下的傳統工商業經濟;曼徹斯特,工業*背景下的近代工業經濟。

作用:紡織行業的技術*推動工業*的開展。運河與鐵路的興修,提升了曼徹斯特的輻*和帶動作用。促進人口轉移速度加快。促進周邊中小工業城市的崛起。

【詳解】

(1)依據材料一“明朝中後期至19世紀中葉以前,蘇州是*唯一擁有全國經濟中心地位的城市”“20世紀二三十年代,蘇州變成了大上海的‘衞星城’”,概括得出蘇州經濟地位由全國經濟中心城市轉變為依附於上海的衞星城。由材料中“鴉片戰爭之後,‘洋布盛行,布市銷減’,‘蠶棉得豐歲,而皆不償本’”“蘇州的手工業行會眾多,許多行會在19世紀七八十年代還對產品劃定統一的價格,並實施統一工價,以限制競爭和自由僱傭。棉布、棉紗、茶絲和米的貿易都不再經流蘇州,轉而經由上海”,結合相關的所學知識分析概括近代以來至20世紀二三十年代蘇州經濟地位變化的主要原因。

(2)根據材料“由*事要塞發展為工商業城市小鎮”“隨着紡紗業和織布業的機械化,成為英國工業*的搖籃。”“據脱了封建管理體制”,可概括出原因。

(3)依據材料二“18世紀60年代起,隨着紡紗業和織布業的機械化,成為英國工業*的搖籃”,並根據材料一中蘇州經濟由盛到衰變化等信息的理解,比較概括出蘇州和曼徹斯特在經濟*質上的差異,即蘇州為自然經濟背景下的傳統工商業業經濟,曼徹斯特為近代工業*背景下的工業經濟。由材料二“隨着紡紗業和織布業的機械化,成為英國工業*的搖籃。……率先實現了交通運輸*。在此期間城市經濟和人口高速增長……躋身於全國大城市之列。1848年,沿曼切斯特向外延伸的公路把附近的奧爾德姆、海德等城鎮鏈接起來,使整個*體的人口達到106.3萬人”,概括總結曼徹斯特在英國工業*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紡織業技術革新、開運河建鐵路、人口增長等方面。

知識點:文明差異比較

題型:綜合題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