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情*論》經典語錄

來源:國語幫 2.09W

《道德情*論》(全3冊)(英漢對照)奠定了斯密在倫理學的卓越地位。全書共由七卷構成,主要闡釋的是道德情感的本質和道德評價的*質。斯密在該書中繼承了哈奇森的道德感學説和休謨的同情論思想,形成了自己的道德情感理論。 …

《道德情*論》經典語錄

經典語錄

意識到被人所愛,自有一種滿足感,對一個心思纖細與感覺敏鋭的人來説,這種滿足感帶給他的幸福,比他或許會期待的那一切可能從被人所愛當中得到的實質利益更為重要。

要獲得內心平靜就必須做到“身體健康、沒有負債、問心無愧”。如果這些條件能夠達到,那麼財富的增加會是多餘。

我們談論關於自已的事情時必須有所節制。我們不能指望,我們的同伴對所有這些事物很感興趣就像我們自已一樣。人類交往中的一個重要障礙,就是很很多人缺乏這種節制。

不管某人如何自私,這個人總是存在着憐憫或同情的本*。他看到別人幸福時,哪怕他自己實際上一無所得,也會感到高興。這種本*使他關心別人的命運,把別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同情的感情絕不只是品行高尚的人才具備,即便是最殘忍的惡棍,即便是嚴重違犯社會法律的人,也不會喪失全部同情心。

虛榮總是建立在我們相信自已是受人注意和被人讚許的基礎上。

一般人都會欽佩成功人士,尊敬權貴,正是這種心理導致了階級差別,確立了社會秩序。

等級差別和社會秩序的基礎就是建立在人們傾向於同情和附和富者、強者的感情之上。

對於遭逢不幸的人,我們能夠給予的最殘酷的侮辱,莫過於表現出副藐視他們的悲慘遭遇的樣子。如果我們對於同伴們的喜悦顯得無動於衷,那也只不過是於我們的禮貌有損罷了;但是當他們向我們傾訴痛苦時,如果我們不裝出很嚴肅的樣子,那就是真正嚴重的殘忍了。

人,天生就希望被人熱愛,而且希望自已是一個可愛的人,或者説,希望成為應當被熱愛的人。他天生就害怕被人憎恨,而且害怕成為可恨的人,或者説,害怕成為應該被憎恨的人。

當事人努力把自已的情緒降低到旁觀者所能贊同的程度,產生了崇高、莊重、令人尊敬的美德。

當我們被稱讚而實際上並不值得稱讚時,這種稱讚幾乎不可能帶來多大的快樂。

然而,人們更容易同情由無關緊要的事情帶來的輕微的喜悦。在取得巨大的成功之後做到謙遜是得體的;但是,對日常生活的小事,對我們共度良宵的同伴,對我們受到的款待,對過去説過和做過的事情,對談話的細枝末節,對所有那些用來消磨人生的瑣事,卻難得喜形於*。再也沒有什麼比在日常發生的事情產生愉快心情更為優雅的,這種心情總是建立在對日常發生的事情產生的所有細微趣味的特殊愛好之上。...因此,正是青春-這個歡樂的年華,容易使我們動情。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