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大家的*美術史》經典語錄

來源:國語幫 2.19W
《寫給大家的*美術史》經典語錄

跟年輕一代的學生們講*美術史,一直是我多年來的心願。

在歐洲讀書的時候,很羨慕西方國家整理出來的,各式各樣的兒童讀物和青少年讀物。這些讀物大多是深入淺出地,把他們民族文化的傳統,用一點也不艱深的方式介紹給下一代。

這些介紹傳統文化的書籍,雖然出自重要學者專家之手,卻絕不故作高深,沒有學究式排比資料的自我陶醉,也沒有炫耀*知識的虛榮。他們似乎非常清楚,所謂“傳統”,就是活着的文化,不但活着,而且不能只活在學者專家身上,必須活在眾人百姓之中。他們也瞭解到,傳統的介紹,不只是考*復古,而是要啟發現代人的生活,使現代人生活得更活潑、更圓滿,而不是更窒息僵化,不是用傳統壓死下一代活潑的生命力。

這樣一個心願,多年來我不敢實現,是因為有着主觀和客觀的許多障礙。當然,最主要的,是自己始終也沒有乾淨地擺脱“學者”的陶醉罷。下過幾次筆,弔書袋子、賣弄考*、炫耀*知識的毛病,不覺就要流露出來。我知道,我還沒有資格寫一本單純教導學生們愛美之心的書。

我因此要特別感謝卓劉慶弟女士,沒有她一清如水的對孩子的未來近於夢想的愛,我想,這本書我還是遲遲不敢下筆。

因為她的鼓勵,我開始重新思考,如何可以擺脱學者的賣弄,如何擺脱知識專家的炫耀之心,單純地像孩子一樣,去再一次觀看那*古老的*陶、斑駁的青銅器;看故宮博物院一片一片發黃殘破的絹帛上,晉唐人的字跡和墨痕;看矗立在石壁上巨大的北魏石刻佛像的莊嚴;看深藏在洞窟中暗無天日,然而依舊燦爛奪目的敦煌*繪……

這個民族,歷經數千年不曾停止的對美的信仰,下一代還有福分繼承嗎?

我想反覆叮嚀,一而再、再而三地叮嚀,因為那永不停止的對美的信仰,才是年輕一代真正應該讀的“*美術史”啊!

這本書寫作期間,為了瞭解年輕一代的閲讀能力或思考範圍,我不斷以我的乾女兒姚若潔做對象,作為我敍述的對象參考,她是這本書的“顧問”。

我相信,這本書尚有許多不完備之處,但是,我高興自己在“美”和“年輕人”間找到了一種自在,使我重有了觀看一切美麗事物的單純之心。

寫到最後,我只是覺得在不斷把年輕人帶領到“美”的面前,使你們聆聽“美”的言語,使你們


經典語錄

“畫畫使我們更像一個健全的人,有很細密的觀察能力,又很清晰的思考能力,有很準確的表達能力。”

*人用的毛筆,可以説是全世界最柔軟,最有表現力的繪畫工具。當**消失之後,*繪畫的線條一樣可以使畫面充滿動態,空間的層次也一樣十分活潑。因為這種工具的特質,所以*在漢代以後的繪畫,都大量向線條發展,而不那麼重視**。這種完全以線條勾勒出來的繪畫,變成了*繪畫最大的特點。

油畫是用顏料 摻油畫出來的畫,和*畫以水來混合墨和顏料不一樣。

*人原本是不信奉宗教的。*人也許相信:日常生活本身就是一種宗教罷。所以,把現實中的生活過得更快樂、更幸福,也就達到宗教裏所説的“淨土”了。

這些介紹傳統文化的書籍,雖然出自重要學者專家之手,卻決不故作高深,沒有學究式排比資料的自我陶醉,也沒有炫耀*知識的虛榮。

*古代,因為在衣服上要染繪出很多不同的圖樣,因此發展出繪畫。所以*古代文字中的“繪”字,是“絲”字偏旁,指的就是用顏料在絲上設*的意思

所謂“傳統”,就是活着的文化,不但活着,而且不能只活在學者專家身上,必須學在眾人百姓之中。

像《竹林七賢, 榮啟期》這樣的線條,均勻而有節奏,像一根絲一樣連綿不斷,在*古代就給了它一個名稱,叫做“春蠶吐絲”。……“春蠶吐絲”這種線條,古代常常特別用來指東晉時一個大畫家——顧愷之的作品。……顧愷之是我們認識的第一個*畫家。……顧愷之留下的作品中,最受重視的一件是《女史箴圖》卷。

齊白石常用寫意的大筆揮灑花卉樹木,卻又用很工整細緻的筆法來畫很細小的蜻蜓、草蟲。

在宗教畫中,*畫家喜歡安靜祥和的畫面,他們覺得宗教給人的應該是喜悦和幸福,所以往後走血淋淋的場面就很少了。

如果你在城市裏住久了,大概不太敢相信,山水會是這樣雄偉壯麗啊。可是,如果你到大山中去走一走,你就會知道,唐代人畫的這種山水,事實上的確是存在的呢!

清末商業的繁華有利於市民畫家的成長,他們已經脱離文人孤高的*格,和民間藝術打成一片。 也能接受買賣畫作的行為,把繪畫當做一種職業來謀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