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經典語錄

來源:國語幫 1.29W

經典語錄

大自然變成了百衲衣,連綴在一起的每一塊碎片,都是古人為了讓後人回憶自己而劃去的地盤。

《追憶:*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經典語錄

文學為我們失意的狀態留下了凜然跟痛苦的*據:正如韓愈所説的,是一種“物不得其平而鳴”的產物。

文學是聖人不能成為聖人的一個緣由:文學需要説“我是”“我曾經是”。

把原來內在的含蓄不露的東西上升到用明白顯露的問題來提問的水平,以求得到反思和深究,這是宋代作家的一個特點。

在這篇《後序》裏,李清照暗地裏為我們寫下一篇如何評判價值的論文以及一部價值觀的歷史:最初,當她丈夫還是一名學生的時候,對古代碑文的品評只是她同她丈夫的全部共同生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接着,在成熟期,他評定書的價值時是把它們當做“物件”,當做鑑賞市場上的商品;而她離他越來越疏遠了,她逐漸學會了按照書的內在內容來評判書的價值,按照它們所提供的的那種一人獨享的快感;事情發展到最後,眼下她是把它們作為同過去的聯繫,作為“故人”來評判留存的這些東西的價值了,同它們相會,為她提供了回憶的機會。

這裏顯然有一種危險,一種引人入彀的誘惑:欣賞和理解斷片的能力有可能僅僅成為感受力的試金石,成為偏離正道的自我炫耀。可能有人會不再關心把我們引向“他物”的失落的整體,就斷片而論斷片,把斷片僅僅視為用以回顧理解它自身的東西。

在《報任少卿書》裏,司馬遷談到了要用文學上的世代相傳,來彌補由於宮刑而喪失了的另一種世代相傳。

我們瞭解到王守仁是位“賢者”,但還不是以為“聖人”。聖人行善無需經過思考:王守仁的善行仍然沒有超越出我們這等普通人的境界。

要真正領悟過去,就不能不對文明的延續*有所反思,思考一下什麼能夠傳遞給後人,什麼不能傳遞給後人,以及再傳遞過程中,什麼是能夠為人所知的。只有在世俗的傳統裏,人的行動才會具有永久的價值和意義(使得“自我”永垂不朽,這種“自我的本*”,先是道教後是佛教都揭示過,不過,它們賦予它以虛幻縹緲的外形);就此而論,傳遞的問題是個不容輕視的問題。凡是遇上這個問題的人,都會惴惴不安,心緒不寧。

《莊子》關於骷髏的寓言旨在會毀掉它自己:它的詞語、形象和推論,只有毀了它們,不按它們原來的面貌理解它們,才能把握內在的意藴。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