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木明登經典語錄

來源:國語幫 3.2W
赤木明登經典語錄

經典語錄

我是一個做器物的手藝人,有時別人會問我,是如何創造出這麼多形態各異的器皿來的。其實,美好的造型往往誕生於不去刻意追求的時刻。無論怎麼冥思苦想,我也無法主觀地創造出一個好形態,但在我不知不覺哼着歌專注於手中工作時,在我駕車遠遊時,在我深潛海底時,那些形狀卻會自發地從我心底浮現,來到我眼前。它們的模樣和顏*清晰可辨,幾乎觸手可及,讓我感動不已。我什麼也沒有做,它們就在那裏。不知是誰把它們創造出來的,而我只是在原地等候。語言也是如此。我並無寫文章的執念,只是在等候的過程中,文字忽然就自行成列,紛湧而來,彷彿有誰在替我表達,而我唯有把它們記錄下來,留住那些句子。

日漸消失的事物有種特別的美感, 其美並非因為即將消失。從開始到終結,美一直都在,但似乎無人注意到,不,這麼説也不太對。就如同夕陽,似乎下一秒就會消失不見,所以那種美更顯觸目,非同尋常。我一旦開始思考什麼是美,一切便變得曖昧不清了。

製作器物的過程,從頭到尾都是與材料交流的過程,在與材料的相遇相知中我們創造出新。在這個過程裏,我們能從材料身上感受到一種超越物質、近似於人格的東西,有時甚至彷彿能從材料中觸摸到神域。天地自然裏充滿未知,材料由此誕生而來。通過材料,我們融入天地自然之間,會發現在我們自己的內部,也充滿了謎樣未知的自然,像大海一樣廣闊。

越是美的事物,越非人人都有機會體驗到。我是什麼時候第一次體會到美,怎麼體會到的,現在都想不起來了。也許當時的感覺和“漂亮”、“可愛”、“心情舒暢”、“美味”、“愉快”、“有趣”、“温和”、“親切”等等體會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美”作為一種更抽象的概念被導入我的頭腦中。

所以我能斷言,每一段故事誕生的地方,都有一種“美”存在。我們與其邂逅,被其觸動,心生漣漪,新的故事便隨之誕生。在這過程中,“美”一直在旁靜觀。無論是帶着喜悦還是哀傷,抑或更為細微的情感,觸動人心的故事又會孕育,並呈現出新的“美”,會在與誰相遇後,催生出另一段新的故事。

從前坐在這把椅子上的人,他的名字我至今都記得。他説過的每一句話我也記得。我常常想,他坐在這裏時,都穿着什麼衣服,有過什麼表情舉止。為何憂愁,為何喜悦。有時彷彿能聽見他的深深歎息,聽見他的笑語。我甚至想,是誰曾與他面對面一起坐着。

當時我雖然還是個孩子,也知道在那些“可怕”、“震懾人心”、“悲哀”、“痛苦”、“噁心”、“骯髒”、“寂寥”的事物當中,也有“美”的存在。如此一來,美究竟是什麼,反而讓人越想越糊塗。這個問題在我年幼時被拋擲在一邊,到我成年後又不斷從各種事物上顯現出來,連我自己都備感煩擾。有時絞盡腦汁,也想不清究竟是什麼讓事物呈現出了“美”。有時在不經意間,卻意外遭遇“美”,併為之感動,為之困惑。“美”究竟是什麼?

我試着思考分析過,發現在這種現象出現之前,我一定與某種東西有過切實的相遇,並在內心與之有過對話。這個“之前”,也許就是剛才,也可能是一年前,或者久遠到已經記不起。而“某種東西”也許是土和木,也許是造物時手上的原材料,也許是誰的藝術作品,又或是平凡無奇的石塊,當然也可能是人。無論是什麼,有一點毫無疑問,它們將我心底裏可以稱作靈魂的那部分,深深觸動了。

如此説來,現在的時代,是一個竭力試圖阻止時間前行的時代,所有的事物都在隨着時間變化,我們卻試圖阻止這種變化。無論是住宅還是日常用品,我們不再使用那些隨着四季更迭而變化的自然材料,而改用水泥、改用石油化學制品。我們甚至不允許生鮮食物發生腐壞變質,而用各種方法將其長期保存。我們在用盡一切手段阻止人逐漸衰老的自然變化。

人活着,需要找到一條與大世界相通的路徑,也需要被路徑裏誕生的各種故事支撐。如果我們都閉上眼睛,捂住耳朵,屏住呼吸,使全身僵硬,不去觸摸世界,那故事就無法開始。

雨落在屋頂,集結成滴,不停從屋檐滑落,在滑落的半空中保持着一瞬原形,落入黑*泥土裏消失不見。只是這麼單純又又短暫的一瞬,不知為何讓我心裏變得温柔起來。

美好的造型往往誕生於不去刻意追求的時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