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鈎經典語錄

來源:國語幫 9.51K

經典語錄

趙曙是以宋仁宗皇太子的身份繼承皇位的,但他並不是仁宗的親生子。仁宗皇帝生育的三個兒子,都不幸夭折,只好將皇兄濮王趙允讓之子趙曙收養於宮中,立為皇太子。嘉?八年(1063),仁宗駕崩,英宗繼位。只是英宗體弱多病,御宇之初,由曹太后(宋仁宗皇后)垂簾聽政。次年,即治平元年(1064)才親政。

吳鈎經典語錄

在古代君主制下,天子化家為國,“不敢復顧私親”,私人*的權利與血緣關係理應讓位於公共*的禮法秩序,英宗皇帝既然從“小宗”(親王一系)過繼為“大宗”(皇帝一系),獲得皇位繼承的合法*,那麼按宗法的要求,需要割捨“小宗”的名分,因而要求他割捨與生父濮王之間的父子關係(法理上而非血緣上),從宗法上來説是不過分的。除非你有魄力不認這一套宗法,然而,如果不遵從宗法,那今後的皇位繼承與*秩序,必定亂了套,誰有實力,誰就可以自任皇帝。

韓維得知,果然氣得跳起來,上書説:“罷黜御史,事關政體,而不使有司與聞,紀綱之失,無有甚於此,宜追還(呂)誨等敕命,由銀台司使臣得申議論,以正官法。”又要求皇帝“召誨等還任舊職,以全政體”。但英宗都不同意,“皆不從”。

北宋時期有一個“以天下為己任”“先憂後樂”的范仲淹,還有一個立天人境界的張載。二人的志業抱負浸透着對國家、對黎民百姓、對天下的強烈使命感和理想主義,體現了“士”的剛毅的“承當”精神和博大胸懷。特別是張載的“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不僅形成了宋代士人的心態、思維方式和風格,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近現代*知識分子的心態、思維方式和風格,確立了此後*士人人生的終極關懷。為天地立心,就是要使人為天地的主宰;為生民立命,就是要為老百姓*,讓他們過上好日子。

北宋宣和年間,有一名叫“幼卿”的女子,投宿陝府驛館,在驛壁上留下一首《浪淘沙》:“目送楚雲空。前事無蹤。漫留遺恨鎖眉峯。自是荷花開較晚,孤負東風。客館歎飄蓬。聚散匆匆。揚鞭那忍驟花驄。望斷斜陽人不見,滿袖啼紅。”讀來令人柔腸寸斷。 原來,幼卿自幼與表兄同窗讀書,意趣相投,便暗生情愫。幼卿未及笄之齡,表兄便託人前來求婚,但幼卿父親以表兄未有功名為由,婉拒了這門親事。第二年,表兄參加科考,取得*科成績,赴洮房任職。此時幼卿已另嫁他人,丈夫是武職,統兵陝右,幼卿隨丈夫赴陝,寄宿於驛館,恰好遇到闊別的表兄。昔日青梅竹馬的情侶,如今卻形同陌路,表兄“鞭馬,略不相顧”,策馬而過,只當沒有看到她,不知是否因為以前求婚未成而耿耿於懷,“豈前憾未

遙想一千年前的孤獨旅人,人在客棧旅店,沒有手機,沒有電腦,沒有互聯網,沒有微博與朋友圈,又當如何排遣愁緒?唐宋時代流行的方式,是在旅舍驛館的牆壁上留言寄情——通常都是以詩歌的形式,不似今天的公廁壁板上,全是見不得人的粗鄙文字。詩歌用字洗練,信息容量大,最宜壁上遣懷。因此,唐宋的旅店,牆壁多有“題壁詩”,有些驛站還專門設置一些“詩板”,專供旅人題詩。 想來那時候的詩壁,就類似於網絡時代的BBS吧,那些“題壁詩”就如網絡上的*。

他又是一位深情的男人,妻子王弗病逝,他在她墳前手植三萬棵松柏,十年後夢見王弗,還是舊時模樣,醒來寫了一首《*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粧。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