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念羣經典語錄

來源:國語幫 1.65W
楊念羣經典語錄

楊念羣,男,1964年1 月生於*。晚清名人楊度的曾孫子,晚清名人梁啟超的曾外孫。1981--1988年在**大學歷史系學習,獲歷史學學士、碩士學位。1988-1991年在**大學清史研究所學習,獲歷史學博士學位。現為**大學清史研究所副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著作有《儒學地域化的近代形態——三大知識羣體互動之比較研究》、《空間·記憶·社會轉型-“新社會史”論文精選集》(主編),及《楊念羣自選集》等。目前主要從事*思想文化史和*近代社會史的研究。


經典語錄

語言變成了械鬥仇殺的工具,如果你稍顯得温潤和禮貌就會被嘲笑得無地自容,彷彿港片裏剛入黑道不懂行情的小馬仔,出手殺人不夠利索就只配給老大打洗腳水。

近些年史學界掀起了“眼光向下”運動,一時間,傾聽民眾自己的聲音,關注民眾自我表達的呼聲甚囂塵上,結果是,在無法解決實際問題的情況下,不但民眾自己不願意説出內心的苦楚,他們的聲音也從來沒有在歷史中被完整地呈現過,“底層史學”最終變成了專家自戀的遊戲。

新清史更強調東-西,老清史更重視南-北。老一輩眼中,滿人由北向南,步步緊逼,先入關搶佔中原,後大兵吞噬*南,張揚的完全是南北縱貫而下的蠻*姿態,*文化也是以柔克剛步步涵化,不慌不忙地給這些塞外禽獸洗澡洗腦,刷洗羶腥,到最後不分彼此,這想法骨子裏有點大漢族主義,卻也不無道理。

歷史從來都是由“英雄”書寫的,我根本不相信“民眾創造歷史”這種鬼話,歷史永遠是大人物在指手畫腳地規劃,民眾按照地圖的線索去賣力實施。但大人物不可能一點不顧及小人物的訴求和命運,因為歷史地圖上的內同還須由密如蛛蟻的他們去填充。如果英雄執意我行我素,就難免被民眾所唾棄,所以正義的獲得永遠是妥協博弈的結果,民眾可能是棋盤山的棋子,卻不是簡單的愚民和*灰。其實,這種悲歡離合的煽情敍事可能像瓊瑤劇一樣刺激淚腺,像膨化食品一樣口感酥脆,若要提升思考力度和判斷力的話,還是讀點兒別的吧。

古人講究“詩教”,就與教化兒童課本中出現韻律節奏有關。《詩》在六經中的地位重要,在於它提供一種獨特的語感教學法。韻律被有節奏地喊出,易於讓兒童接受。

新清史強調斷裂,老清史強調連續。在新清史眼裏,滿人的清朝幾乎完全可以割裂成一個和*的明朝不一樣的朝代。

在一些偏遠地區,擺攤行醫多以草醫的面目出現,往往就地取材制*授人。四川*油的草醫就有高攤、矮攤之分。所謂高攤,是以搭棚為擺攤標誌,有固定地域設點,屬草醫中較上層的部分;矮攤者,以地位攤,遊弋不定為其次。從行為方式上看,“草醫”常分文式、武式。兩者的共同特點是走鄉串户、逢集趕場,擺攤診病賣*。

*傳統的醫患關係雖有自己雙向選擇的意向框架,但又有相當微妙的人情世故深隱其中。醫家不持現代科學專門化的標準為治病依據,單憑經驗診病,均持有相當詭異的“開業術”,常常以平穩之方治半輕不重之病,以維持名聲不墮。病家選擇醫生則常常遲疑不定,變化多端。

本書的主要目的是探討晚清以來的*人如何從“常態”變成“病態”,又如何在近代被當做病人來加以觀察、改造和治療的漫長曆史。“東亞病夫”的稱謂既是*人被欺凌的隱喻,也是自身產生民族主義式社會變革的動力,在這個意義上,“治病”已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醫療過程,而是變成了羣體*運動的一個組成部分。

西醫傳教士的內在緊張感在*的加劇源於基督教內部兩種精神傳統的對峙,即“預言精神”與“秩序精神”內含的緊張關係。“預言精神”的核心是摧毀異端制度,導引終極體驗和希望;“秩序精神”則鼓勵在世俗世界中工作,並容忍世俗世界的不完美。

由於*農村居住分散的特點,鄉民一般講究的是就近擇醫,如果路途遠但醫費相對便宜也是一種選擇。否則即使路途較近,也會病員寥寥。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