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映經典語錄

來源:國語幫 1.51W
陳嘉映經典語錄

經典語錄

這個疑問,籠統表達,就是:我該怎樣生活?我該怎樣生活這個問題不僅是人生道路之初的問題,更是貫穿人的一生的問題。這個問題,主要不是選擇人生道路的問題,不是選對或選錯人生道路的問題,而是行路的問題----知道自己在走什麼路,知道這條路該怎麼走:我們是否貼切着自己的真實天*行路。

我認識不少正心誠意做事的人,即使在我們這樣一個社會,也多數做出了成績,得到了一些回報。甚至,即使你做的事情是*忌恨的,你固然會遭遇很多艱險,但也多半會得到另類的回報。

在亞里士多德倫理學中,“善好乃萬物之所向”,而人生之所向乃eudaimonia。(NE,1095a15)英語通常把這個詞譯作happiness,與之相應的中文是快樂或幸福。

然而,怎麼算是相仿環境?海難和戰爭是相仿環境嗎?侵略戰爭與衞國戰爭是相仿環境嗎?士兵在戰場上和廣場上處境相似嗎?

細計較起來,讓人英雄的不是苦難,而是對苦難的擔當,是戰勝苦難,是雖經了苦難仍腰桿挺直,甚至樂在其中。僅僅被苦難壓着,和大快樂毫無關係的苦難,讓人憐憫而非讓人崇敬。 因此,大多數聽眾,聽到英雄講述過去的苦難,崇敬之餘甚至有幾分羨慕,卻不準備在自己今後的生活道路上選擇苦難。因為通常是苦難把人壓垮,而不是使人更加堅強。

所謂人生道路的選擇,其實並不是給你一張地圖,讓你看好自己要去哪裏,再去走;而是一開始你就在路上,不知道自己離目標有多遠,更不知道自己要怎麼走是最好的路,甚至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沒有人能脱開命運去選擇命運,我們只能在命運之內對質於命運,只是好在我們還能選擇更好的自我,終不會有差的結果。

我們這一代,經歷了兩個世界,我們小時候,丟一隻鉛筆都會遭到責備,現在,*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奢侈品消費國度。年輕時,我們很少談到選擇,我們被生潮業浪拋擲,所能做的是在不由自主的處境中堅守自己的品格。現在的青年,每一步都需權衡選擇,索要擔心的反倒是在一步步最優選擇中失去了自己。

要改變他人的看法,説理不見得是最有效的手段。訓練、實地考察、徵引權威或大多數人的看法、懇求、糾纏,這些途徑若非更加有效,至少同樣有效。説理不成,我可以動之以情吧。大多數人讀小説、看電影,不讀論理文章。一部《湯姆叔叔的小屋》,一部《猜猜誰來吃晚餐》,改變了很多人的種族歧視態度,被一大篇道理説得改變了態度的人恐怕不多。有社會學家研究人們歸信於某種宗教的過程,得出的結論是:歸信的首要因素是感情紐帶,對陌生人傳教則很少成功。此外,還有“不言而教”呢,榜樣往往比用道理來説服更具説服力。最後,還有宣傳、欺騙甚至金錢利誘、武力威脅

我們的一切品質、一切願望都在從事情本身中獲取意義。

在婚姻介紹所裏,你東張西望挑挑揀揀,找一個你的條件夠得上的最佳候選人,這時候,婚姻生活還沒有開始。你們結婚十年,對方的優點、缺點、相貌、*情,一切都不再是你站在對面權衡評價的東西,它們成為你自己的一部分,你歡喜、埋怨、珍惜。生活深處,世界不是分成你和你要選擇的東西,你跟你周邊的人和事融合為難解難分的命運

真正的人*是真正的宗教的前提,真正的宗教是真正人道的實現。我無須別人愛我之所愛,信我之所信,我只在自己的所愛收到輕慢和危害時才奮起捍衞她。愛和信不是站在外部加以權衡之後的選擇,但這絕不意味着愛與信閉目塞聽。

我覺得自足應該大概這麼定義吧。當然了,隱居者的不被需求又跟我剛才講的那種老年人的不被需求不一樣。就是説,有被需求的能力而不需求被需求,跟人們事實上不需求你有很大區別。我聽年輕人説他失戀的痛苦,我説那不算怎麼苦,他失戀了,但他還是具有愛和被愛的能力,這時候還不算最苦,像我們這種失去了愛和被愛能力的人,比較苦。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