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特經典語錄

來源:國語幫 2.57W
薩特經典語錄

讓-保羅·薩特(Jean-Paul Sartre,1905—1980)法國20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法國無神論存在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西方社會主義最積極的鼓吹者之一,一生中拒絕接受任何獎項,包括196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在戰後的歷次鬥爭中都站在正義的一邊,對各種被剝奪權利者表示同情,反對冷戰。他也是優秀的文學家、戲劇家、評論家和社會活動家。

1943年薩特完成並出版了他的哲學專著《存在與虛無》(L'Ecirctre et le Néant)。仍由伽利瑪出版社出版。薩特希望把自己多年對人與世界關係的思考寫進這本哲學專著中。寫作是在艱苦的環境下完成的。因為煤炭短缺和電力供應不足,薩特就到住所附近的一個叫弗洛的咖啡館,用乙炔照明來寫作。書問世後在知識界引起了很大的反響。1944年,薩特的新戲《間隔》(Huis-clos NO EXIT)(又譯《密室》)公演。這部戲只有三個演員,同時自始至終同時在舞台上。大致情節是:三個人,一男兩女,他們死後被安排在一個房間裏。每個人都需要其中另一個人,而每一個又都妨礙另外兩個人彼此依靠,最後終於沒有任何一個人達到自己的願望。這次演出大獲成功。戲劇中的台詞“他人,就是地獄!” 成為薩特最為人熟知的一句話之一。薩特甚至被邀請作了一個關於《間隔》的演講。而後薩特又創造了一些戲劇。1945年與他人合作創辦了《現代雜誌》,評論當時國內外重大事件,並從此成為職業作家。10月,薩特在現代俱樂部作了“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L'Existentialisme est un humanisme)的演講。演講中薩特向公眾闡明瞭些基本觀點。指出存在先於本質。

1946年創作《死無葬身之地》(Mort san sépulture 薩特戰後的第一個劇本)1946年《畢恭畢敬的*》(La Putain respectueuse 或譯《可敬的*》曾改編拍攝為同名影片),1948年2月薩特接受邀請擔任**同盟(Rassemblement démocratique révolutionnaire)執行委員。開始“介入”*活動。但不久就和其領導人胡賽之間產生分歧並且日趨嚴重。第二年四月,薩特自己召開了一個**同盟大會,在會上宣佈同胡賽對着幹。而此時,薩特的*立場介於左翼與右翼之間的第三條道路。因此倍受兩


經典語錄

我是個百依百順的孩子,至死不變,但只順從我自己。

他人即地獄

不管我們處於何種地獄般的環境之中,我們都有自由去打碎它。

“你是個貪生怕死的小人,加爾森,你是個貪生怕死的小人,因為我説你是,你聽到了沒有,我説你是!然而,你看,我其實多軟弱無力呀,不過是一口氣兒;不過是一道看着你的目光,一種想着你的慘淡思想……我抓住你了”

他人,就是地獄

他人是我,是另一個我,是不是我的我,是我所不是的人。

我知道什麼呢?其實我什麼都不知道,一切都是荒謬的,一切都是雜亂無章的,因為沒有什麼東西能夠確定,而人只是保留了他的洞察力以及對於封堵他的一堵堵圍牆的明確的認識。知以它特殊的方式告訴我世界是荒謬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它的對立面——盲目的理*宣稱一切都是清楚明白的,而這毫無用處。儘管經過了那麼多的顯赫世紀,儘管我們的先人中不乏能言善辯之才,我還是明白理*的結論是錯的。如果我相信,我並不相信我相信;如果我不相信,我不相信我不相信。對於無法理解的東西不強求解釋,聽任,無所謂,這就是一個哲人不動心的狀態,他忘記了要去希望。

在薩特的戲劇禁閉中,地獄沒有*山火海,僅有三位普通人的靈魂共處一間温馨的房子,就足而達到互相折磨發瘋的目的,何必用刑具,他人即是地獄。

第五集 00:14 他人即地獄。 讓-保羅·薩特【禁閉】

一個明顯的事實,人總是在一定現實空間時間的控制之下的/存在給自由戴上鐐銬/其實,什麼也沒改變

我們來到這個世上,不是為了享樂,而是為了清賬。

寫作的慾望,包含着對生活的絕望。

熱門標籤